篮球比赛是不是每打完一场就休息一次

肯定啦,不然谁吃得消? 都是起码隔天打的

Ⅱ 广东篮球为何这么强看看青年小城市的篮球热

河源是个大多数人都复很陌生的城市,在制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它却只有20岁,是广东省的一个很年轻的城市 今年佳得乐的比赛除了在几个大城市比赛,还扩散到中小城市,这次它来到了河源,参加人数很多,看看时间表就知道了 好像是第一次来这里吧 比赛在河源的体育场边进行 虽然下雨,市民们却很有热情 虽然房子看上去挺破旧的,但是人们都很快乐 别低估了街头的力量,美国的街头不是走出了阿尔斯通么 就算在广东,3对3的赛场上不也走出了易建联?而且还是从早早被淘汰的队伍中 虽然奖金并不很高,但是和朋友一起打篮球的价值,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 最后的冠军队,加油!

Ⅲ 我初中毕业生,爱打篮球,打得也很好,想打职业篮球,但我在小城市,想读体校,,怎么办帮帮我

如果你有好的身高和身体,那你可以去和你们老师谈下,也可以去那种专门的体校询问!! 祝你有好前程!!!! 记住别忘记学习! 因为你必须上大学才有好的比赛联赛可以打!!!

NBA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职业联赛

NBA是从1946年6月6日始的职业联赛:NBA是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的简称,于1946年6月6日在纽约内成立,是由北美三十支队容伍组成的男子职业篮球联盟,美国四大职业体育联盟之一。其中诞生了迈克尔·乔丹科比·布莱恩特、奥拉朱旺、德雷克斯勒、皮蓬、贾巴尔、罗德曼、勒布朗·詹姆斯、蒂姆·邓肯、斯蒂芬·库里、凯文·杜兰特、拉塞尔·威斯布鲁克、詹姆斯·哈登、凯里·欧文等球星,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篮球赛事。NBA的三十支球队分属两个联盟:东部联盟和西部联盟,每个联盟由三个赛区组成,每个赛区有五支球队。NBA在每年的赛程开始之前会安排选秀与热身的季前赛;随后是常规赛,从每年的10月底开始,到次年的4月中旬结束[1] ;而季后赛(NBA Playoffs)在每年4月下旬开始,在最后决出东西部分区冠军晋级总决赛,七局四胜者为当赛季总冠军,总决赛中表现最优秀的球员获得总决赛MVP荣誉。此外,还有NBA全明星赛(All-star Game)作为一项表演性质的赛事存在,时间不定,为期三天。

Ⅳ 知名的外国体育明星做慈善的有哪些

“你觉得什么是幸福?”一个女孩大声问道。
“对我来说,打篮球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因为篮球让我看到了整个世界。15年前,我只是在威斯康星州一个小城市的后院打球,而这一刻,我飞到离美国1万多公里的中国,在这么美丽的地方见到你们,我就很幸福。”NBA洛杉矶快船队主力、两届全明星球员卡隆·巴特勒(Caron Butler)的这番回答,引发了全场学生一阵欢呼。
这一幕发生于2012年8月,地点是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的篮球场。NBA发起的“NBA关怀行动(NBA Cares)”正在这里进行。作为教练的巴特勒一边做篮球技术示范,一边纠正学生的动作,而他脚下的四块篮球场地,正是5·12汶川地震后由NBA中国公司捐赠80万元修建的。
早在两年前,“NBA关怀行动”便携NBA传奇明星克里斯·穆林(Chris Mullin)来到过这所学校。“慈善活动最重要的不只是捐钱,更要投入时间,不断跟进。”NBA中国CEO舒德伟(David Shoemaker)告诉《中国慈善家》,“在捐赠了建设篮球场的经费后,我们还对篮球场的建设和设计提了很多建议。”
形象塑造
1946年至今,NBA已经走过了66个年头。66年中,NBA从一个没有电视转播的国内联赛,发展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职业联赛之一,将体育产业的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而对于这个日益强盛的商业帝国来说,“社会责任才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任务。”舒德伟说。
在NBA,慈善计划由NBA联盟统一制定,每个球队和球星都必须参与。
NBA最早的公益活动,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Team Up”。每年的NBA全明星赛期间,1万名热心公益的优秀小学生代表会被邀请到赛场,由当红NBA球星为他们献唱。《篮球先锋报》总编辑、著名篮球评论员苏群曾在1997年观看过该活动,“科比演唱了rap,那时他还是个刚进NBA的新人。孩子们兴奋地尖叫不迭。”
NBA的另一传统慈善项目叫“读书成才(Read To Achieve)”。NBA设定每年3月为读书月,球队会组织球星到幼儿园或社区,给孩子们朗读书籍。姚明在NBA时也参与过这个活动。2004年,NBA第一次把中国赛办到北京和上海,就分别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和上海高安路第一小学做了“读书成才”的海外版。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侵袭新奥尔良,拜伦·戴维斯(Baron Davis)率先向红十字会捐赠6万美元;奥尼尔(Shaquille O'Neal)捐赠了各种赈灾物品;马布里(Stephon Marbury)捐出了100万美元;加内特(Kevin Garnett)更是送出120万美元帮助当地建造24所房屋。
球星们的积极性与NBA总裁大卫·斯特恩(David Stern)的计划不谋而合。一场罕见的大灾难就这样成为“NBA关怀行动”的起点。五年后,“NBA关怀行动”已为慈善事业捐出1.45亿美元,超出了当年斯特恩设下的1亿美元的计划;提供了超过140万小时的社区服务;建立了超过525家娱乐和学习中心。
“所有团体都要对社会健康、福利及进步做贡献,专业体育联赛更担当着一个特别的角色。NBA球员非凡的名声能使他们为社会带来改变。”大卫·斯特恩说。
此后,NBA的所有公益活动都被统一纳入“NBA关怀行动”之下。随着NBA商业推广的脚步,“NBA关怀行动”也到达了世界各地。
篮球训练营是“NBA关怀行动”的传统项目。在美国,“一年四季都有篮球训练营,孩子们可以随时接受篮球训练。”巴特勒说。每参与这类活动,除了篮球技术,他更希望传递自己对篮球、对工作、对生活的态度。像很多黑人球员一样,巴特勒曾与贫穷、犯罪为伴,14岁就因持有可卡因和枪支被捕。在家人和大学篮球教练的帮助下,他通过篮球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NBA的慈善活动并不都和篮球有关,它更关乎运动员精神、勇气,关乎生命的意义。能对孩子产生影响,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是我们的使命和目标。”舒德伟说。
除了篮球训练营,NBA还有众多其他项目。2008年2月,NBA把全明星赛安排在新奥尔良市一个飓风袭击过的社区。在被飓风损坏的房子前,球员们纷纷拿起工具刷墙、平整土地。
虽然NBA的公益活动只能直接触及少部分人,但NBA十分擅长利用强大的宣传机器树立正面形象。NBA旗下的NBA娱乐公司(NBA Entertainment),不仅负责平常的转播,还负责整个联盟的形象推广,它把球员的公益活动做成集锦,在NBA的电视台—NBATV不停播放。每年春季比赛热门的时候,大量公益宣传片就会充斥频道。如果别的电视台买下了转播权,也必须在转播比赛的中间插播这些公益宣传片。随着比赛及宣传片的播放,NBA的正面形象也传到了世界各地。
“NBA的产品就是人。”苏群说,“除了要保证竞赛的吸引力,还必须让球迷对球员的形象有信心。如果球员形象不好,就是产品不好。因此,NBA对形象非常在意。”
在完全市场化的竞争环境里,NBA的每支球队都不敢对公益活动掉以轻心。在这其中,“与当地社区搞好关系排在首位。”舒德伟说。
NBA每支球队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部门,叫“社区服务部(community service)”。丹佛掘金队的社区服务部由该队副总裁亲自掌管,足见球队对这项工作的重视。
在2011至2012赛季,中国球迷最为熟悉的休斯敦火箭队上演了一场球队与社区的亲密互动。2012年新年伊始,3000多名休斯敦居民参加了第十届“火箭队5000米跑步比赛”,每位参赛者都能得到一张免费的火箭队球票及免费食物和娱乐活动。这次比赛为“自闭症之声”组织募集了超过1万美元捐款,用于自闭症病因的研究、预防及治疗。
另一个名为“击败炎热”的项目中,火箭队捐款1万美元,为休斯敦社区的老人、残疾人及单身母亲提供了100台空调。火箭队CEO泰德·布朗(Tad Brown)还亲自上阵,为一户老年家庭安装空调。“一起重建休斯敦”活动中,火箭队的球星们粉刷了门框、平整了土地。“1万个拥抱”活动里,火箭队吉祥物“关键熊”为行人送上了1万个“熊抱”。
万圣节、感恩节、复活节、圣诞节以及马丁·路德·金日这样的节日,更是球队做慈善的高峰期。去年的万圣节party上,球队发起了“5美元改善孩子饮食”的活动;感恩节前一周,火箭队员工向社区中需要帮助的家庭派发了2500只火鸡和节日食物礼包。
“燕尾服与网球鞋”慈善晚宴,是火箭队的保留项目。从1996年至今,这一晚宴已筹集善款近500万美元,大都来自晚宴参加者的捐献,其回报则是与自己喜爱的球星共进晚餐,以及签名、合影的机会。
在火箭队的官方网站上,介绍了更多的社区活动。首页上时长两分零八秒的宣传片中,就记录了22个慈善活动的精彩画面。这些制作精良的宣传片也会在休斯敦主场的大屏幕及当地电视台反复播放。
“球队要与当地建立联系,让社区觉得他们是一家人。球队非常清楚,当地社区是最大的衣食父母。”资深篮球记者易小荷说。
“一个主场的一个赛季有41场球,这就得卖出多少张票。”苏群说得更加直接,“球队在当地闹市区建了那么大球馆,还赚他们的钱,当然得回报,于是就以慈善来润滑和当地社区的关系。”
必做慈善
联盟和球队的慈善活动,是每位球员应尽的义务,在他们与球队所签合同中,相关条款已包含其中。但NBA的球员,尤其是球星们,他们做的慈善还远不止这些。
但凡一个稍具名气的NBA球员,都有自己的基金会,由专人打理,按各人喜欢的方式参与慈善。即使是曾经与球迷斗殴的阿泰斯特(Ron Artest),也有自己的基金会,并时常利用twitter做慈善。
在NBA,球员的球技好坏,决定了其工资的高低;而市场形象,则决定了其能否获得高额的场外收入。像詹姆斯、科比、杜兰特这样级别的球星,其商业合同都是按终身计算。2008年状元秀,NBA历史上最年轻的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MVP)德里克·罗斯(Derrick Rose)与阿迪达斯所签的终身商业合同高达2亿美元,而他4年的工资不过2255万美元。
如果市场形象不好,即使是球技高超的球员,也只能领工资,无缘场外收入。“大虫”罗德曼(Dennis Rodman)曾和队友乔丹(Michael Jordan)、皮蓬(Scottie Pippen)一起,为公牛王朝创造了NBA三连冠。他一度是耐克的签约球星,后来由于负面新闻过多,被耐克扫地出门。科比·布莱恩特在2004年爆出“丹佛强奸案”时,也遭耐克“冰冻”,停止了一切市场活动。
“要想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仅仅不出事是不够的,还得参与很多社区服务和慈善活动,这样才能符合球迷要求。像耐克这样的大公司,在选择代言人时,都会将上述表现纳入对球员的评估体系。”苏群说。
美国的富人热衷慈善,避税是个重要原因。对于NBA球星来说,算上州税和联邦税,需缴税款最多时能达到其收入的40%还多。这部分钱即使不做慈善也要交给国家,捐出去还能提升自身形象,何乐而不为?
易小荷则认为,信仰也是一个关键因素。“NBA绝大多数球员都有宗教信仰,他们相信财富是上帝交到他手上让他暂时保管的。”《圣经》里有句话,“富人想进天堂比骆驼想进针眼还要难”,在国外深入人心。
“美国很少有人会问NBA球员为什么做慈善,因为大家都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不做才会让人觉得奇怪。”易小荷说。
当慈善成为一件必然要做的事,NBA球员们会尽量让慈善结合自己的偏好。
纳什(Steve Nash)就是个有名的“慈善发动机”。每到休赛期的夏天,他便开始为各种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慈善比赛忙活起来:篮球赛、篮球训练营,甚至足球赛。2007年和2010年,纳什两次携手姚明举办“姚纳慈善赛”,是第一个把篮球慈善义赛这种方式带到中国的NBA球员。
巴特勒也在家乡举行过“阻止暴力—社区的目标”活动,把不同年龄的孩子聚集在一起打篮球,并讨论如何促进社区的无暴力化。
还有一些NBA球员则把慈善当作事业来做,比如火箭队的穆托姆博(Dikembe Mutombo)。穆托姆博来自刚果,是唯一一位两度获得“肯尼迪公民奖”的球员。他自掏腰包1500万美元,加上网络及各种慈善活动募捐,最终用2900万美元开办了一家以母亲名字命名的医院。他还全程参与医院的建造和管理,并每年都回去察看。姚明做慈善就受到了穆托姆博的很大影响。
“穆托姆博愿意承担责任,也乐于帮助那些想借助他形象的组织募捐和游说。‘NBA关怀行动’完全可以叫穆托姆博关怀行动,他为‘NBA关怀行动’确立了标准。”大卫·斯特恩说。

Ⅵ 哪里有得看全国小城镇篮球赛暨临浦镇全民运动会开幕式

临浦镇峙山职高

Ⅶ 在篮球比赛中,什么是“背靠背”的比赛

“Hey!某某队的赛程安排倒霉透了,未来10天内,他们将经历连续7个客场,其中还包括两个背靠背,不知道他们下一次回到主场XX中心时候,是不是还能带着胜利者的微笑。”

这样的语句,多数球迷都耳熟能详,说话者自然是滔滔不绝的现场解说,通常说完这一段职业语言之后,解说者必将丝毫不吝啬口水,将未来7个客场征程的安排具体介绍一遍。尽管每一次介绍的措辞各有各不同,语气语态却永远含着一个永恒不变的基调:某某队的赛程基本等同于到地狱转一圈!

背靠背,非常熟悉的NBA词汇,对球队来说,便是遍地荆棘的代名词;对球员来说,无疑面临险恶的连番挑战。诺大NBA四百多号球员,喜怒哀乐各有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任何一位球员会喜欢打“背靠背”比赛,更别说连续的客场“背靠背”,这不是考验胜负,简直是在考验运气。

什么是“背靠背”?字面解释,原文为“Back-To-Back”,职业联赛术语中,特指连续作战。“背靠背”的称谓自由度极强,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针对性,狭义的“背靠背”特指连续两个晚上在不同客场迎战不同对手,广义的“背靠背”可以解释为连续两个晚上在不同场地迎战不同对手。

不管狭义广义,从字面理解“背靠背”的最关键精髓在于“连续”。举例说明狭义“背靠背”的话,可以认为A球队在12月1日来到B球队主场,打完比赛之后,立刻马不停蹄飞往C球队所在城市,12月2日晚上便在C球队主场作战;若将解释转化为广义,则可以认为A球队12月1日晚上结束客场比赛后立刻飞回自己所在城市,12月2日晚上在自己的主场迎战D球队。

作为竞技运动的重要种类,篮球运动的体力因素将在胜负中起到重要作用,尽管谁都不能说体力就是决胜的全部,可哪怕是一流劲旅,一旦陷入体力陷阱,便很容易战斗力大打折扣,更别说中流球队或者弱旅。“背靠背”,这个可怕的名词,恰恰折磨着球员们的体力,乃至于心理承受能力。

无间地狱

发达的国家多具有发达的夜生活,而夜间娱乐业便是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NBA作为全球第一商业篮球联盟,“篮球”不过是为“商业”服务的工具,经济利益才是联盟运作者的最终标靶。这就不难解释NBA比赛的时间安排多在夜间,能驱动球迷们晚饭后开车到球场看球,除了球票之外还可形成庞大的相关消费,譬如电视转播权、酒吧、纪念品销售店、餐馆等等相关产业经济发展。

庞大收入的起点在于球员们在场上辛勤工作吸引球迷看球,球员们的工作却不止打球,还有应付媒体。于是,当某一个夜晚恶战2个半小时之后,球员们回到更衣室草草沐浴,接着聚集到新闻发布会上,经历45分钟媒体记者们的穷追猛打,随后客队队员们乘坐球队大巴返回下榻的酒店常常已经是凌晨2点乃至于3点。此时此刻,球员们还未必马上休息,方才比赛中消耗大量体力需要食品补充,一部分饥肠辘辘的球员冲到餐厅狠狠慰劳一下肠胃,另外一部分同样饥肠辘辘的球员则屈服于“睡魔”,饿着肚子回房间吃点小食就尽快睡觉。当然,洗一个热水澡之后的睡眠质量会更高,于是,球员们真正意义打呼噜的那一刻,时钟往往已经指向清晨4点或者5点。

上述的过程,每一位NBA球员都经历过,还不能算最为可怕,若比赛进入加时赛,或者2到3个加时赛,那客队球员们回到宾馆客房睡觉甚至已经拂晓时分。

任何场合,客队球员都比主队球员更易疲劳:比赛开始前1天,客队才抵达这座城市,鞍马劳顿外加气候气压温度湿度的差异,都会令客队球员们疲劳程度迅速提升。不言而喻,能在职业联盟打球的球员均有一身优秀的身板儿,即便如此,当这些铁塔们来到一座陌生城市再经历差不多大半个通宵折腾,仍然会有体力萎靡睡眠不足的现象浮现。可这不过是开始,所谓“背靠背”大餐的“精华”部分还没端上桌面。球员们经历前一夜恶战外加新闻发布会,凌晨回到客房根本睡不了几个小时。而主教练或者负责日程的官员则会告诉每一个疲惫的球员:“明天上午8点(或者9点,或者10点)请在楼下集合。”

一帮睡眼朦胧的球员扛着鼓鼓囊囊的行李,身边站着一群同样没睡醒的教练们阴沉着脸,站在酒店大堂东张西望。15分钟后,巴士来到酒店,把球员外加教练一股脑装上车,开往下一个目的地。

下一个目的地会是哪儿?这得看下一个客场在哪儿?若是毗邻的城市,也许巴士会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几小时,接着就直接进入下一座城市的下榻酒店。这种情况是客队球员们乐意接受的,因为大家至少还能在巴士上睡几个小时不必被打扰,除非主教练因为前一天晚上输球导致情绪不爽从而开展巴士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讨论会,否则球员们大可戴上耳机进入梦乡,睁开眼就是另外一座酒店。期间几小时的休息,能为球员们恢复体力提供客观条件,就算行程会有颠簸,可球员们多半练就一身在车上睡觉的硬功夫,颇有“任尔东摇西摆,吾自巍峨不动”的禅意。新秀们常常想不通老将为何能在车上睡觉大打呼噜,自己却做不到,其实,老球员们比新秀更多的并不仅是球场经验,还有应付“赛程”的经验,他们知道如何挤出点滴时间休息调整,才能保障身体状态调节到更佳水平。

上述的可能性,是前一个晚上与后一个晚上的两个客场城市之间距离较近的行程安排,球员们可忙中偷闲补充睡眠。若城市跨度较远,球员们就毫无喘息机会可言,上午乘坐大巴直发机场,车上睡不到45分钟就得下车登机,飞机上睡1到2小时,抵达目的地后,球员们出机场再登上大巴开往酒店。期间频繁转乘交通工具把睡眠的时间切割到支离破碎,抵达第二个客场城市的酒店往往已经是下午甚至傍晚,短暂休息后马上进餐,随后继续乘坐巴士开往第二个客场球馆。赛前,骨头都差不多散了的球员们还得听主教练的士气动员,然后赛前熟悉场馆的短暂热身,跟着再度2个半小时的恶战、参加新闻发布会、回酒店又是深更半夜。此刻,还有力气外出吃饭的球员几乎就只有“铁人”这个词汇才能形容,多数球员草草洗一个澡,倒在床上就马上睡觉。

以上的描绘,属于第二天启程打第二个客场的行程安排。由于美国存在不同时区差异,若第一天比赛结束时间不算晚,且下一场“背靠背”的所在时区能通过行程安排“偷得”更多喘息机会,多数教练都会选择连夜赶往下一个目的地,随后取消第二天上午的训练课程,让球员们获得充分休息的时间。

很可怕不是么?但这就是连续夜晚客场作战的真实写照:尽管疲劳不堪,职业球员的尊严却注定他们不会因为身体疲劳就轻易放弃求胜欲望。所有的球队,都把“背靠背”第二个客场的胜利视为高度荣誉,能在第二个客场保持稳定发挥的球队,不仅球员们擅长调节竞技状态,其球队的综合凝聚力、毅力、体能,都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

明天的明天的明天

“背靠背”算什么?有些球员会嗤之以鼻。对,体能优秀且擅长自我调节的球员不会把背靠背看成不可逾越的障碍。与“背靠背”相比,NBA还有一个令人畏如蛇蝎的名字“背靠背靠背”(Back-To-Back-To-Back),意思是连续三个夜晚在不同球场作战,观看过上文对于“背靠背”描述的读者,也许会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连续三个晚上奔波三座不同城市意味着什么?

由于联盟球队数量众多,外加考虑连续客场之旅尽可能紧凑的原则,客场背靠背就成为家常便饭,上文所述的“背靠背靠背”也不算新鲜。如果你以为这就算高强度?那你就错了,自从职业篮球运作经验日趋丰富以来,背靠背的强度已经被严格控制,联盟办公室力求公平对待每一支球队,力求让每一场比赛都充满公平竞争味道,于是职业联赛早期的4场背靠背与5场背靠背已经成为历史。

别怀疑“4场背靠背”或者“5场背靠背”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将日历翻转到67-68赛季吧,倒霉的芝加哥公牛就有过如此遭遇。从67年11月15日开始的4个夜晚,芝加哥公牛连续在4座不同城市作战,分别为15日晚上客场挑战洛杉矶湖人(115-124,公牛败)、16日晚上客场挑战圣地亚哥火箭(91-99,公牛败)、17日晚上客场挑战圣弗朗西斯科勇士(109-111,公牛败)、18日晚上主场迎战底特律活塞(132-130,公牛胜),这就是恐怖的4场背靠背写照,公牛战绩为1胜3负,最后1场主场击败活塞也不过险胜2分而已。

地狱般的生活走到头了么?芝加哥公牛之所以被称为“倒霉”,是因为他们刚在11月18日结束第4个背靠背比赛后,休整不到72小时,便又接着迎来一轮5场背靠背恶战:21日晚上做客纽约挑战尼克斯(123-125,公牛败)、22日晚上做客巴尔蒂莫挑战子弹队(105-100,公牛胜)、23日晚上在密尔沃基迎战纽约尼克斯(当时赛制还有第三地作战的安排,106-96,公牛胜)、24日晚上主场迎战费城76人(104-122,公牛败)、25日晚上做客费城挑战76人(119-114,公牛胜)。无从解释公牛居然能在“5场背靠背”环境中拿下3胜2负战绩,要知道67-68赛季的公牛只能算联盟的草根球队,全年29胜53负战绩很难拿上台面。若勉为其难为公牛找一个顶住5个背靠背的理由,也许只能归功于上帝与芝加哥球迷同在。

这是差不多40年前的传奇故事,距离现代联盟过于遥远,不管任何一位读者闻听如此恐怖的赛程都会脱口一句:“谁安排的?这还让不让球员好好打球?”赛程来源于联盟办公室,而在多年的运作经验中,赛程制定渐渐程序化,原本恐怖的赛程已经成为历史,按照目前联盟办公室冠冕堂皇的说法是:任何一支球队,单一赛季接受的“背靠背”比赛数量不该少于15次但也不该多于24次。

制定NBA赛程的是联盟副总裁马修-维尼克(Matthew Winick),此君毕业于布法罗大学会计专业,一辈子和数字打交道,1976年开始正式为NBA工作,作为副总裁的他负责所有球队6个月内一切赛程安排,也成功操作过99年缩水赛季的应急预案,同样应负过2000年的千年虫,可谓联盟的功勋元老。维尼克先生说:“在NBA,赛程就是生活的现实写照。我们努力满足所有球队的需求,但你知道,不论我们如何努力,任何一个赛季都会有一些球队的赛程比其他一些球队更具备优势。我只能说,在我能力控制范围内,无法把现状变得更好。”

维尼克的应答如流自然是多年应付媒体养成的习惯,但劳苦功高的他否认不了一个问题:背靠背场次的数量永远不会公平。最少15次背靠背和最多24次背靠背存在高达60%的数量级落差,而这份弹性空间,便是NBA财源广进的聚宝盆之一。

作为商业篮球联盟,篮球不过是为庞大商业机器服务的工具,NBA需要人气,才能获得人气所带来的相关经济收入:包括转播权、纪念品、广告、比赛相关娱乐产业等等。而这些收入的来源不会发生在贫困山区,只有富裕的城市或者极具竞争力的球队才有吸引财富的资本。这就不难解释弱旅或者小城市球队常常奔波于频繁背靠背比赛的原因,它们在NBA眼中属于配合大城市或者热门球队的陪衬。联盟经营者们为导演两支有宿怨的热门球队在某一特定周末遭遇,这两支主角遭遇日程前后的多支球队都必须让路,于是,其余份量稍逊的球队常常变成牺牲品。

自然,“公平竞争”的口号永远挂在经营者们的嘴角,但发达城市球队常常会收到某些潜移默化的小小优待。这并不奇怪,NBA的本质是商业,以及商业背后的绿票子。

“我累极了。”结束了背靠背之后,常常会有球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回想一下67年11月份的芝加哥公牛,现代的球员就该知道自己有多么幸福,就算遭遇一些少许不利的背靠背,主帅也能用种种手段把不利因素化解到最低限度,这还能抱怨什么?

政策与对策

人的最大特性就在于面临无法改观的局面时,会想办法调节自己适应局面,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天下皆适用的硬道理。

体力是篮球场胜负的重要因素,“背靠背”折磨的就是球员的体力。多年NBA联赛的经营理念,帮助职业联盟建立起一整套方针策略应对不同情况,譬如“背靠背”比赛的处理,就有名目繁多的对付手段,尽管无法彻底挽回不利态势,主帅们依然各显神通努力把不利因素扼杀到最低限度。

前一场比赛调兵遣将是一门学问,不少主教练都会视具体情况临时分派球员登场时间:若领先优势明显,主力球员们往往很早就下场坐在板凳上休息,让替补球员把领先维持到底;同样,若劣势庞大到无法挽回,主教练也不惜很早换下主力球员休息,宁愿放弃一场比赛换取主力球员的体能用于第二场比赛。

就算比赛进程中,主力球员的登场亮相频率也受到严格控制,主帅不会让主将处于长期作战的透支状态,甚至比分胶着时候就换下主将,直到第四节关键阶段才派遣主力登场完成最后冲击。

不难看出,主帅们的一片苦心皆为第二天晚上的比赛节约点点滴滴体力,但这不算绝对理论。若第一天晚上的对手属于绝对实力平分秋色的对手,而第二天晚上的对手则强大到没有胜算,主帅也会不遗余力全力调度主将作战,力求攻下第一场保本,至于第二天晚上根本没有胜算的比赛,到时候再见机行事。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是面对背靠背比赛的最佳方针,没有一套战略万事皆通的可能性。可主教练们所能做到的最大努力,也只能调节球员们的体力,至于连续作战的心理承受能力,却只能依赖士气、凝聚力、顽强精神等等唯心主义范畴的东西才能支持。

肌体的疲劳不难克服,心里承受能力的崩溃才是多数球队往往“背靠背”第二场丧失控制的原因。刚完成一场比赛,极度疲倦的情况下赶往第二个场次,睡眠时间缺乏外加频繁更换交通工具,令球员们的脑神经不足以恢复到最佳状态。特别是前一个晚上的比赛场景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马上又要听主教练喋喋不休讲述第二场比赛的战术要点,一些心理承受素质不够坚强的球员甚至会出现时空倒错的感觉,脑子中会把两场战术混成一团无法达到最佳执行效果。

人类的大脑和“永动机”不同,大脑需要充足的休息才能恢复巅峰的记忆水平、分析思路、反应速度,可惜的是,“背靠背”连续作战恰恰挑战大脑极限,于是第二个夜晚的球员们常常有思想不集中、反应速度减缓等等情况浮现。面对这种尴尬状况,主教练也多半只能摇头叹气,顺便在每一次暂停时声嘶力竭喊一些类似于“除了我们自己,谁都拯救不了我们”之类的口号,希望能帮助球员打起精神全力以赴。

训练师也是应付“背靠背”的重要角色,通常情况下,“背靠背”第一场开始前24小时内,训练师特别制定的训练计划就开始生效。这份特殊训练计划包含每一位球员的训练量、训练时间、训练强度等方方面面细节,某些球员减轻训练量保持体力,另外一些球员却会强化训练量,因为他们将作为第一场冲锋陷阵的法宝。

这就像一场规模宏大的战绩,教练组恍若前线指挥部一般紧张工作着,手中握有多套方案针对不同突发情况,此时此刻,考验的不仅是球员们的承受力,也是教练组的工作能力。提到教练组,还有些题外话:为何每一位主教练上任都会采取教练班子换血?为了能让教练组形成最强工作效果,主帅们往往全部换上嫡系人员,更为默契的配合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往往显不出优势,一旦面临严峻挑战,一套得心应手的教练班子的重要性对主帅来说不亚于增加一名全明星球员,而“背靠背”便是球队最常见的挑战之一。

球场瞬息万变,可万变不离其宗。“背靠背”属于球场常见的“变数”,所有球队都有对付背靠背的独特手段,从心理调节到体力调节,每一个步骤都像庞大机器的一个个零件般环环相扣。为何传说中的“超级劲旅”能取得连胜如潮?实力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从球员到教练都知道如何克服“背靠背”,把自己的劣势化解到近似于零的水平。谁说“背靠背”考验球员?真正受考验的还有主教练和教练班子,他们的运筹帷幄赢得不了看台上的掌声,却无形渗透到48分钟内的分分秒秒,最终转化为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Ⅷ 小城市举办篮球比赛怎样拿到耐克的赞助

要么找当地的经销商谈,要么EMAIL给NIKE中国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