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奥数决赛
1. 奥数题2015x20142014-2014x20152015=()
奥数题
2015x20142014-2014x20152015
=2015x2014×10001-2014x2015×10001
=0
2. 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全国决赛
看了这个你就知道区别了
一、什么是“奥数”?
1、“奥数”究竟学些什么?
奥数”究竟是什么?它和我们平时学的数学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想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都不一定很清楚,可能就觉得只有那些思路比较新、怪,难度比较大的所谓“难题”、“偏题”才是“奥数”。其实不然。
奥数仍然是属于数学这一门学科,我想这是毫无疑问的。奥数中当然也有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课堂上的数学相联系的部分,是课堂内容的深化和提高;但是奥数中更多的是和课堂上的数学看起来不沾边的内容,那么这部分内容究竟是什么,又来自于哪里呢?
数学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世界上最权威的分类法大概把数学分成了几十个大类,一百多个小类。我们从小学高年级的一元一次方程开始算起,一直到高中毕业,在七、八年的时间里,所涉及的数学类别也就是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线性方程(组)、解析几何、立体几何、集合论、不等式、数列等等。作为数学教育,当然应该以这些内容为主,因为它们是数学的核心方法和领域,但是这些内容就是连初等数学的范畴也没有完全覆盖。
那好了,什么是奥数?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数学课上所不讲、也没有时间去讲的一些数学分支的基础内容,比如图论、组合数学、数论,以及重要的数学思想,比如构造思想、特殊化思想、化归思想等等。这些内容的选择是很科学的,因为这些领域的基本方法和简单应用是不需要专门的数学工具的,而且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这些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拓展它们的思维和知识面自然是很有帮助的。
顺便说一句,其实奥数里面,特别是中低年级奥数中,有很多内容是来自于中国古代数学专著的方法和思想,比如“盈亏问题”,比如“鸡兔同笼”,还比如高年级或中学奥数中要介绍的“中国剩余定理”等等。我认为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其中的确凝聚了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超凡智慧,并且与西方的数学方程思想很不一样,独辟蹊径,自成一派。我想这也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学习它自然是很有裨益的。
我们在“奥数”的教学实践中,并不是一味的去追求难,追求怪,也一直是本着“打实基础,灵活运用”的目的在操作,主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它们对一些数学中看似不起眼的常识、小结论的认识,比如乘法分配律可以用来解决对角线垂直的任意四边形面积问题,再比如等比数列求和与循环小数化分数的方法间其实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并且里面还涉及到了一点“构造”的思想等等,于平凡处见不平凡,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在“我怎么没想到”的感叹声中不断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2、“奥数”适合什么样的学生学习?
在我看来,奥数主要是针对课堂上的数学学得相对比较扎实,学有余力且又对于数学有着一定兴趣的学生。
但同时也要看到,适合学奥数的学生之间也是有差别的,奥数学习也是必须要分层次、分难度,根据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内容和难度,因人因地因时而宜的。我觉得难度的选择,最好是以学生上课能听懂,课下花点功夫就能基本掌握为准。另一方面,我也很不赞成本末倒置的做法,如果平时数学课上的内容暂时还都没有学得比较好的话,那么还是要以平时课堂的数学内容为主,要不然花时花力花钱还于事无补。
3、“奥数”不等于“提前学”
我看到网上有一篇名叫《小学奥数热过了头》的文章,作者是上海数学特级教师周继光老师。在周老师看来,奥数好像就变成了是“提前学”的代名词。他在该文章中这样说道:最近笔者在书城的奥数“书海”中随意买了一本《冲刺金牌——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最新优秀试题精选与题解》,它几乎囊括了全国各地2000-2002年的小学数学竞赛题。我从中找出38道有关几何图形的试题,全部做了一遍,发现竟有30道题要用到初二以上的知识,如勾股定理、根式运算、比例线段、等积变换等才能解决。另有七道题也要用到初预、初一的有关知识才能解决。只有一道题可用小学数学知识解决。书中的代数试题也有类似情况。试想一下,把这些题目让一般的小学生去啃,不是为难他们吗?如此不恰当的超前训练不仅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而且会使绝大部分学生从此惧怕数学而远离数学,甚至厌恶数学。沉重的心理压力将会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此不少老师与家长深为忧虑。
周老师以上这段话,我不敢苟同。首先,同底等高(或等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点是小学四年级的内容,所谓的“等积变换”其实在小学奥数里也就是这么点内容,最多再深入一步,等高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至于旋转变换、反射变换等都是没有的。比例也是小学的内容,当然上海小学的内容可能比别处少一些,因为它有个初中预科班,其实就相当于一般的小学六年级。全国小学数学竞赛是不能因为上海的特殊情况而减少大纲内容的,如果周老师非把这部分内容也认为是初中的话,那这个问题就真的说不清楚了;其次,线段的比例自然也是小学的内容,只要不是涉及到相似三角形或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即可,就我的教学实践来看,全国小学数学竞赛的几何题目基本上只要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简单变换就能解决,顶多加上一点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或者字母表示数,这也都是小学五年级的内容。 至于勾股定理,一般只涉及到勾三股四弦五,并不要去真的计算什么平方,即使计算也都是好数字,什么根式运算是压根就不会出现的。笔者曾经精选几道竞赛题写过一篇文章《剖析小学几何》,其中就介绍了华杯赛中的一些难题,也只要用到小学的知识,只不过灵活多了。
“提前学”好不好?我也认为不好,没有必要。那么奥数里究竟有没有提前学的数学知识?有。不过占的比例很少,大部分奥数的内容我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交待了,它和正统的数学课堂讲的内容是没有交集的,平时的数学课会讲抽屉原理吗?会讲哥底斯堡七桥问题吗?会讲中国古代的“鸡兔同笼”,“盈亏问题”吗?不讲。同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是避免把初中的内容来讲;什么绝对值、实数、代数式(当然最基本的平方差、完全平方六年级下学期还是要教的)、严密的几何论证等等都是不讲的。六年级涉及到的一些证明问题,也都是一些染色问题、抽屉原则等等,并没有提前涉及中学的几何代数证明。
下面说说方程,就我和学生的接触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学习字母表示数,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方程的思维方式。通过奥数的学习,他们认识上得到了提高,培养了良好的方程思维,也明白了列方程和解方程是完全可以分开的两个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当然,小学奥数对方程的要求要比小学课本上稍多一些,六年级上学期要求一元一次方程的灵活运用,下学期要求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但是我们绝不会涉及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和根式运算。
因此,奥数并不是“提前学”,更不是有些人说的“数学中的杂技”,它就是课堂外的数学,和课堂内的数学是主干与支干的关系,既是课堂的提高和深化,又是拓展视野的数学园地。所谓“提前学”带给学生们的种种负担与不良影响并不适用于“奥数”,至少是不适用于“奥数”中的绝大部分内容。
至于全国决赛的资格,一般都是你所在学校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地方上的预赛,然后再继续考试选拔最终代表本省/市参加全国决赛
3. 全国著名的奥数比赛有哪些
“奥数”这个词想来大家都不陌生。特别在城市中说妇孺皆知决不过分,即使是落后的小城市也不例外。今年暑假,就有一位同事自豪地说:“我的孩子进了某重点中学,是奥班。”(奥是奥数的奥)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奥数之热可见一斑。
奥数全称叫“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项开始于20年前的中学生学科竞赛。众所周知,20年前,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声望决不能同今日相比,开放交流的程度也较低,对于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这项国际活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高度关注,也可以理解。据我多年来的耳闻目睹,我国的中学生特别“争气”,特别是湖北某个以高考教辅资料著称的中学,更是让人满意,在竞赛知识以理论为主的数学、物理方面,参赛选手更是技压群雄,几乎包揽了每年的金牌,而在需要动手能力较强的化学方面虽欠佳,经过几年努力,也有了不俗的表现。这些成绩的确在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中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向世人展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实力。
当然这些参赛获胜的选手,社会也给予了荣誉和优待。如免试入重点大学,所在学校也给予重奖,近几年更有企业请他们作产品代言人,赚取巨额广告收入。全社会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怀着各种目的来为竞赛加油助威。如此大的优惠条件与荣誉,也激发了广大莘莘学子学习数理化的热情。毋庸讳言,本人当年也作为选手参加了数学竞赛。获奖时刻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项活动对增进国际交流,提高学习热情,选拔学科优秀人才方面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古语有云:“上有好之,下必甚之”。奥数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如今已在全国变得轰轰烈烈。甚至于小学生也加入其中,“小学奥数”也应运而生,并且辅导材料居然也细分到小学各年级。稍有教学常识的都应知道,广大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大纲对小学数学的要求是什么。更为推波助澜的是,各个城市中拥有好的教育资源的学校招生,也将奥数成绩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所以好的成绩将意味着一大笔择校费,社会、教师、家庭的赞许。在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下,因各个学校教育力量差别较大,学生选择学校、学校选择学生问题突出,恐怕一下子难以解决,而奥数成绩作为一个客观的,让社会各方接受的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也将越来越引起各方的关注。
正是以上的“本质”原因,决定了奥数热度近期内不能降低。可以说,奥数热很大的原因是煤体的想出新闻的“热捧”,教育部门为了功利目的而不作为,广大家长“望子成龙”迫切心理和对教育规律的无知、孩子怎样才算成才的错误认识,几方面的综合结果。的但奥数本身是否能培养出来真正的科学家,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建立有多大裨益呢?
在此,我自不量力,以自己的浅薄之见对数学发表一下看法。数学对普通人的印象是,枯燥,抽象,难以理解,但若对数学作深入的研究,具备一定的近代数学知识,了解一点数学史,你就会对数学有了正确的认识。首先我强调一点,所有数学知识皆来源于生活实践,是前人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他学科发展中提出的问题,以及给出的解决方法,作了一个抽象与概括。可以说,数学与其他学科密不可分。脱离了生活与其他学科,数学研究终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如果你对古代哲学家、科学家如苏格拉底、牛顿、莱布尼兹、马克思、黑格尔等有所了解,就会发现他们同时也是数学家。
回顾数学史,数学的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以前,称为古典数学。我们高中以前所学的知识,都在这个范围内。第二阶段是文艺复兴之后,随着机械化社会的到来,才出现了微积分这一近代数学研究的基础。学过高等数学的人都知道,在工业社会以前的社会环境下,封建经济相对闭塞,没有社会的需求,很难有微积分思想产生的环境。由此可见,数学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而发展的。一个纯粹的数学家,而没有其他社会知识与相关学科的补充与辅助,是很难让数学发展并产生质的飞跃。可以说数学研究决不是象奥数比赛一样解决固有知识框架下提出的问题,更需要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而这恰恰和奥数竞赛的思维方式相反。第三阶段,现代数学的兴起,则起缘于19世纪末电磁学,热力学,信息技术的研究,工业的发达,世界大战的爆发等诸多因素。同时,数学研究的中心慢慢地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也逐渐成为世界强国。没有其他学科的相辅相成,孤立地研究只能将数学引入歧途或毫无价值。
再看一下我们的奥数到底有什么内容。据数学大师的推断,我国奥数竞赛的出题者,决非一流的数学家。因为题目并不涉及近代数学即微积分的内容,全部是古典数学的问题,我狂妄推测,这些绞尽脑汁的出题者恐怕连基本的近代数学思想也不具备。有些奥数辅导的教师也未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数学教育,否则,他决不会如此不遗余力地带领孩子们在牛角尖的问题中转来转去,耗费孩子们的美好童年与青春,让孩子们的知识面过于狭窄,把数学过于模式化。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而接受新知识的精力和时间又有限。创新的思想,合作的意识,挑战权威的勇气,正确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人生的定位,青春期对这些的品性的建立犹为重要。这些优秀的品质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更重要,而这些品质决非单一的奥数成绩所能体现,也非单一的奥数训练所能给予。大部分奥数学习者也并非自身对数学感兴趣,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为了一个好成绩,以便进入一个好学校。
同时,奥数内容也严重违背了数学普及教育的规律。据我所知,小学奥数需要初中的知识来解决,而初中的需要高中的知识来解决,高中的则需要大学的知识更方便。一般规律是,奥数给出的解决方法相当繁琐,是用低级的知识来解决高一级的问题,同一问题用高一级知识来解决则相当简单。但奥数教师们是“不屑”的,因为那看起来不够复杂,不足以锻炼人的思维。(他们不知道数学的发展方向就是要用相对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道小学奥数题,若用中学的知识,多设几个未知数,联立方程组,解起来相当简单,而奥数的方法则是尽量不设或减少未知数,完全靠自己把题目的关系弄清楚,难度可想而知。殊不知这样会扼杀了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而兴趣却是研究数学的必备条件。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解奥数好比让人在地上挖沟。人可以用手挖,用铁锹挖更方便,若使用挖掘机,则挖沟对人来说就是一种享受。而这三个阶段,好比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来解决同一奥数问题。让人徒手挖沟固然锻炼了学生的毅力与韧性,且真用手挖一条深沟也是奇迹,值得啧啧称赞,但若学生知道了挖沟可以用挖掘机而不仅仅是用手,不知学生要作如何感想。手和挖掘机不具有可比性,奥数有好成绩决不代表其具有研究数学的能力与兴趣
下面我们不妨再看一下大师们对奥数的态度。近几年,代表我国数学研究水平的人物、陈省身教授,晚年在南开大学散步时,经常有学生拿着奥数问题前来请教,而陈教授的回答是:我不会做。我想其决不是不会,而是不屑。另一位是丘成桐,美国科学院院士,当今世界唯一获得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的华人,也对如今全社会给予奥数如此高的投入与关注感到忧虑。又举例说,随着他本人做数学研究的奥数选手并不具有正确的研究方法与思想,还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来改变学生的习惯。另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年轻的数学“天才”, 12岁上大学,20岁拿了博士,后来跟着丘成桐做博士后。也正因为他是一个天才,从小没人与他交往,他没有自己的朋友。不到两年,他发疯了。20岁已是博士,跟着他作了一段研究,却自杀了,这不能说我们的教育没有问题。国外也有奥数比赛,但不象中国这样投入如此多的精力与时间,选手们只是在假期中因兴趣而共同探讨,且奥数成绩也决不是进入美国一流大学的凭证,倒是美国的三流大学重视这个成绩。前几天还看到文章说: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在广播电台对奥数作评论:奥数是一种无聊的比赛,简直是在毁孩子们的前途……
我想,要搞清奥数比赛对于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及民族未来,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还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数学研究有所成就者与教育界资深人士的意见。个人认为,目前全社会关注奥数、使奥数过热的现状,恐怕是弊大于利。
4. 希望杯奥数决赛多少分可以得奖
初赛人数的抄六分之一进入决赛,决赛人数的五分之一可以获奖。
初赛20%的胜出者将进入决赛,参加第二试的学生中将有不少于六分之一(即不少于参赛总人数的三十分之一)的参赛者按成绩分获一、二、三等奖,分别授予金、银、铜奖牌及获奖证书。
所以没有固定分数是按照参赛人数而确定的,90分以上应该没问题,满分120分
5. 两届奥数冠军缘何坠落
其次,他表达了对该报道所传递价值观的不理解。
付云皓认为,该文章的作者笔下传递的观点是:优秀的人从事基础工作,就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得过IMO冠军的人,如果不出意外,他们的征途就一定是高等数学的星辰大海,而不是给一群‘二本师范生’教初中数学知识,如果成了付云皓这种去给‘二本师范生’讲课的人,那就是天才坠落了。”
细读《奥数天才坠落之后》,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方向的硕士也意味着,付云皓可能从此都和学术研究无缘了。”在付云皓看来,这似乎暗含着一种专业歧视,教育方向和学术研究是两条平行线,似乎优秀的研究者都不能从教师中产生,当了教师就没办法做研究了?而文章开头还有一句话,让付云皓抱歉于让学生跟着他一起“被小小黑了一下”:“以培养小学老师为目标的二本师范学校,正在讲授的初中数学内容对学生来说似乎有点太难了,而这些是付云皓在小学就轻松掌握的知识。”
付云皓提到,自己在采访中甚至提出了张益唐先生的例子来提点作者,并同时提到了,有许多研究者学术能力很强,却始终棋差一招,终其一生也没能攻克想攻克的问题,但他们依然是快乐的,充实的。“作者虽然没有忽略掉这一段,在文章的最后略微提及,但可能在他的眼里,我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在采访者面前平衡一下自己从天才冠军到‘二本师范’学校老师的心里落差吧。”
《奥数天才坠落之后》的结尾处是这样写的:“刚和记者见面时,付云皓就迫不及待地抛出了张益唐的名字。张益唐在赛百味打工,出人意料地破解了孪生素数的猜想,轰动了沉寂许久的数学界。付云皓说,有一天他也想像张益唐一样,潜心闭关数月,做出个至少对得起自己的学术成果。像是对18岁的自己的一个交代,也像是为了抚慰心里那座喷薄的火山……”
“对于天才无感,却被你现在的脚踏实地感动。”
“比起做大事,脚踏实地更重要。仰望过星空的人,更能脚踏实地。不被别人的节奏所乱,勿忘初心已经是很难得了!”
“虽然不认识你,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找到了自己舒服的状态去生活,去做科研都是非常好的事情。如今的社会太经济了,几乎变成了以经济来衡量成功,以成功来定位一个人,个人认为有很多东西比经济、成功都重要,家人的陪伴、子女的教育、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当然,还有人“爆料”,这位实习记者是2014年江苏高考理科状元,还曾经获得过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一度想要报考北大新闻系,却被纷至沓来的记者“劝退”,最后报考了光华管理学院。
付云皓现在的生活究竟是“坠落”还是“脚踏实地”,人们观点各异。如付云皓所说,他现在之所以安于一方讲台,没有什么星辰大海,没有太多高远的学术理想的宣扬,是因为他只想尽自己的力量,让初等教育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有水平,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让尽量多的孩子受到正确的引导。“任何志存高远的学术理想,都是干出来的,而不是想当然想出来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撸起袖子加油干,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 有什么大型的奥数比赛
目前国内大型奥数赛事简介:
“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
“华杯赛”是为了纪念我国杰出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于1986年始创的全国性大型少年数学竞赛活动。华杯赛堪称国内小学阶段规模最大、最正式也是难度最高的比赛。作为目前全国最权威的小学数学比赛,“华杯赛”备受各重点中学认可。
参赛时间:初赛在每年3月初;复赛在每年4月初。总决赛在7月进行
参赛年级:小学组(五、六年级)、初中组(初一年级)
备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最迟的准备时间是五升六的暑假。这个意思是说,在9月之前已经有一些奥数基础,对和差、和倍、差倍、年龄、植树、鸡兔、盈亏、行程工程、百分比、数论、几何、抽屉等知识点有个基本的了解。暑假是一个节点,首先在暑假的时候要对五年级和之前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查找漏洞。比如:数字迷、数论里的同余、抽屉原理的多个类型等(涉及华杯赛初赛的难度);秋季进行专题复习:结合华杯赛考察的知识点和华杯复赛的考察难度进行讲解,寒假进行真题演练,这样下来,如果把前面的题目搞清楚,华杯赛得奖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迎春杯”——数学解题能力展示
“迎春杯”是北京市的一项传统中小学赛事,作为“华杯赛”、走美杯、日本算术奥林匹克等国内国际比赛的资格赛,“迎春杯”比赛难度逐渐降低,在竞赛奖项上取得一些优异的成绩,不仅可以增加竞争的砝码,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孩子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进而获得持续的进步空间。
参赛时间:初赛在每年的12月初复赛在第二年的2月初
参赛年级:小学中年级组(三、四年级)、小学高年级组(五、六年级)。
备战:历年真题,尤其是近3年的真题至少做一遍,看着详细答案思考,总结一遍。做过真题的人不一定得一等奖,但得一等奖的人一定做过真题。
“走美杯”——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
“走美杯”作为数学竞赛中的后起之秀,凭借其新颖的考试形式以及较高的竞赛难度取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近年来在重点中学选拔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走美”是四大杯赛中唯一一个只考一次就评选最后奖项的竞赛,获奖比例相对较高,非常有利于中等水平的同学争夺高端奖项。
参赛时间:初赛在每年3月下旬全国总决赛在每年7月份
参赛年级: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生
备战:考前1至2周内做好历年真题并深入分析、举一反三将直接决定孩子在考试中的表现。
注意三方面的加强:知识广度:比赛考察到的东西都是具有规律性的,找到相同题型规律解题,是可以事半功倍的。题目难度:学习与练习的难度非常重要,孩子只有在掌握难度题目之后,简单题才会变得更简单,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吃透学通:题目不在多,在于精。一道经典的题目,不一定很难,但必须要吃透,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希望杯”
“希望杯”是面向所有小学阶段的学生举办,参赛学生数量庞大,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对于上培训班的同学来是说,获奖并不困难。希望杯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效结合,选拔出来的学生可以概括为学习能力全面,综合实力强,学习习惯优秀。这一类恰恰被大部分重点中学所认可的。
参赛时间:初赛在每年的3月初复赛在4月初
参赛年级: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初、高中一、二年级
备战:“针对性”地复习和“针对性”地训练是在任何考试中取胜的“法宝”。在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掌握的时候,作针对性的练习来巩固知识和训练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小学希望杯“历年竞赛题”必须做,这样就会对希望杯题目的特点把握的更准。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每种类型的题目,甚至是每一道题目,所有的类型方法都要掌握;练习,更要“题必亲躬”,亲自动手,把每一道题目都要认真地做出。
“学而思杯”
"学而思杯"综合素质测评是学而思推出的旨在帮助优秀学生了解自己在优秀学生群体中定位的测评。在09年11月举办的六年级“学而思杯”中,报名人数突破6000人,影响力深远,涌现出来的优秀学员更是受到了各重点中学的青睐。
"学而思杯"赛特色及作用:
1、作为京城最权威、参赛人数最多的综合性杯赛,学而思杯能最为准确的反映出孩子在京城优秀学生中的准确定位。
2、入选学而思超常班(原竞赛班):学而思超常班是北京市顶级数学超常儿童的培养基地,其学员更是深得北京最一流中学的青睐!
3、参加学而思各类活动的依据:在2010年小升初中,累计共有近1万人次参与了学而思组织的近五十场相关活动。而参加学而思各类活动最重要的参考依据是"学而思杯"。
参赛时间:一至五年级:4或5月,六年级:11月
参赛年级:小学1—6年级
备战:往年真题,反复琢磨。虽然往年的试题不可能再次出现,但从中可以看出学而思杯的命题思路和试题的难度等,对备考今年的杯赛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复习备考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对于自己前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复习,显然没什么意义。真正的提高点在于发现问题及时补充,变未知为已知才能有所收获。为了做到这一点,本次视频解析由授课老师们精心准备,把近些年的考试真题按照知识模块划分为几大专题,按专题形式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可快速而准确地找出自身问题所在,进而做好相应的专题强化,可谓有的放矢。
7. 2014年遂宁的小学华罗庚奥数竞赛获奖名单
2156523.2.36863523.252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