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古代的清朝有没有一个湖北大冶县的姓余的宰相

不可能有!因为清朝延续明朝的君主专制制度,没有设立宰相的职务,只设立相当于
皇帝秘书长的殿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的职务,负责执行皇帝的命令,但没有独立权力

B. 大冶吕氏宗族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2007年和2010年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六位。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吕姓在中国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河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1%,其次为广东、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为吕侯,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初年(前680年),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

C. 大冶市第一大姓氏是哪个姓氏

李吧

D. "孔"姓氏的由来,"孔"姓氏的辈分是怎样排的

孔姓出自殷商 三千悠久历史
实际上,孔姓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他们的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4400多年以前的帝喾高辛氏。帝喾是黄帝的孙子,曾经继黄帝及其父少昊之后,领导中华民族70年,因此孔姓的人,当然也是黄帝的后裔。

关于孔姓的来源,《广韵》上面有这样的记载:“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兰狄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

由此看来,孔性是出自殷商的子姓,而殷商的开国之君殷汤,则是帝喾的次妃所生的儿子契的后代,殷汤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是吞乙卵而生,就取字为乙,传了若干代,到了春秋时代,在宋国的孔父嘉,为华督所杀,他的儿子就跑到鲁国避难,并且在鲁国定居,所以孔子才会是鲁国人。

《史记孔子世家》上面,对于孔姓的渊源,有更为详细的说明:“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

从这段记载,可以明显的看出,殷汤的后代以孔为姓,是始自孔父嘉。孔父嘉是春秋时代宋国的人,所以孔氏之得姓,应该也已经有了三千年的悠长历史。

《广韵》和《史记》上面对于孔姓的记载,内容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关于孔父嘉的后代奔鲁的记述:《广韵》上说,避华督之祸跑到鲁国的是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史记》上则说,奔鲁的是孔父嘉的孙子睾夷。实际上究竟是谁最先到鲁国开基,迄今仍众说纷纭,找不到确定的答案。

不过,无论哪一位才是鲁国孔氏的真正开山始祖,孔子之为孔父嘉的六世孙,已经是个不争之论。据考证,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祖父是伯夏,伯夏则是防叔之子。由此可见,孔父嘉不但是孔姓的创造人,而且的确是2000多年来举世同钦的至圣先师孔子的六世祖。

孔子以下的孔氏家谱,历2000余年如一日,把每一代子孙都记载得源源本本。因此,孔子的历代子孙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各种史书上的记载也未曾间断过,而且交代得清清楚楚。

像这样,能够把孔氏的世系追溯得分毫不爽,岂不是孔姓的人比别姓的人幸运,而又足以自豪自傲的地方!孔,的的确确是一个尊荣无比的汉族姓氏。

孔姓辈份:
孔姓辈分

惟/戈 温 *扌/纟 昭/昌 光 仁 *宀/曰 延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宗 若 端 *王 *扌/应 元 之/万 *氵 思 克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以下由中央政府颁布

希 言 公 彦 承 弘/宏 闻 贞 尚 胤/衍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肈 彝 常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E. 请问皮姓在中国姓氏中排名多少

皮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八十五位门阀。当代皮氏人口在中国大陆人口约14万左右,属于人口稀有姓氏之一。
分布
汉、晋、南北朝之时,皮氏族人已崭露头角,出了不少历史上知名的杰出人物,东汉时期有著名的谏议大夫皮究,以及官任上计掾、撰《秦嘉集》的皮仲固;三国时期有受刘备和曹操同声赞扬的皮容;南北朝时北魏王朝中的名将皮豹子,北齐时以善于骑射见称的皮景和,以及曾著《春秋意》十五卷的学者皮元等。
皮氏望居下邳(今江苏邳县下邳故城)、天水(今天甘肃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湖南益阳沅江皮氏一支在明朝景泰二年从江西省吉安府迁沅益,始祖为皮顺彝,现子孙繁衍六千余人,堂号“天水堂”,因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后,自称鹿门家风。益阳沅江皮氏族人在湖南湖北广为繁衍。
湖南澧县皮氏一支在明朝洪武二年从江西省吉安府迁澧,始祖为皮华五,现子孙繁衍四千余人,堂号“天水郡”。从清光绪十七年修谱以后,未统计人口发展情况,据说曾准备续谱,因国难当头,难以为继,只好作罢。
湖南湘乡县皮氏自江西豫章临江府清江县古亭团堂云溪江迁入,清嘉庆初年(1796年)迁至南熏乡茶子坳(现湘乡市白田镇仁厚村花屋里)生息繁衍,曾祖--皮文章(1822年辞世),家族历经200余年,子孙最盛时上千人;目前在湘乡县境内以白田人数最多。
重庆垫江皮氏一支先祖居天水郡(今甘肃天水、陕西北部一带),继后在豫章郡等地(今江西)耕读繁衍,直至宋太祖元处,皮远修率部份族人由豫章迁居湖北的麻城、孝感等地。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皮思明、皮思通奉旨由黄州(今湖北黄冈)率众族人溯长江入四川。
山东莘县古云镇皮氏一支大约有一千多人;江西吉安市吉水县皮氏一支有完整的族谱;湖北省宜昌市皮氏一支也有完整的族谱。
主要聚集地
在今湖南省的长沙市、益阳市、沅江市、常德市、澧县,攸县、平江县、湘乡县,湖北省的鄂州市、襄阳市、宜昌市,老河口,麻城,钟祥,荆州,大冶,江西省的吉安市、新余市、抚州市、樟树市、丰城市,贵州省的黄果树市、镇宁县、赫章县,福建省的永定县,云南省的昆明市、大理州,丽江市永胜县,山东省的冠县、莘县、枣庄市、济南市,重庆市的垫江区、南川县、江津县,四川省的绵竹市,江苏省的南京市、邳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山西省的运城市,吉林省的敦化市,黑龙江省的嫩江县,辽宁省的沈阳市等地,均有皮氏族人分布。
参考资料:皮姓(网络) http://ke..com/view/652858.htm

F. 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有哪些村子有姓戴的

戴家龙!

G. 万姓的迁徙分布

万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八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九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左右。
春秋时期,芮国占据今山西、陕西间地,晋国则占山西一带,故早期万氏当发源于山西、陕西省境,此二省亦为后世万氏支系的主要源头。
汉朝以前,万氏族人有入迁山东者,如战国时期有山东人万章,但两发源地仍为万氏族人主要繁衍生息之地。两汉时期,陕西扶风一带万氏族人枝繁叶茂,遂有郡望——扶风郡。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四起,万氏族人有避居南方者,此次南迁,奠定了后世万氏族人盛于南方的基础。另外,北魏迁都洛阳后,随着汉化政策的推行,鲜卑复姓吐万氏改单姓万,并迅速发展壮大,形成又一郡望——河南郡。
唐朝时期,浙江、安徽万氏较盛,时有浙江昆山令万齐融;安徽人万敬儒,三世同居,族人所居之所称“成孝乡广孝聚”。唐代以后,史载万氏名人比比皆是,且多出南方。
宋、元时期,更朝换代频繁,少数民族辽、金、蒙皆想争霸天下,北方时有战争,致使万氏族人举族南迁,南方万氏族人由此陡增,江西、湖北、湖南、天津、山东等地均有万氏族人散居点。据载,宋朝有万顷,出江州(今江西九江);万镇,出平江(今湖南平江);万人杰,出大冶(今湖北大冶);元朝有万邦宁,出宝坻(今天津)。
明、清时期,是历史上万氏族人最盛阶段,山东、四川、江苏、广东、广西亦有万氏族人的足迹。可见,万氏族人已涉足于祖国最南端,遂有清朝万氏族人渡海迁播于更广阔之领域。据此期间史载万氏名人来看,多出、江苏、江西一带,则此区诚为万氏族人发展最旺之地。另,明朝万氏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陕西、北京等地落籍。
如今,万氏族人尤以山东、江西、江苏、湖北等省多此姓,这三省万氏族人约占全国万氏人口的40%以上。

H. “向”氏在中国姓氏排名排第几,是从何而来的

2008最新中国姓氏排名
向 129
姓氏来源 向氏来源

[向氏属地]
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市。

[向氏来历]
向姓来源主要有两支:一是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古代在今山东省莒县西南有一个向国,春秋初年被莒国攻灭,向国王族子孙以原国名“向”为氏。一是出自子姓。据《姓氏考略》记载:宋桓公之后有向父,其子孙以父字为姓。向父是宋桓公之子,因被封于向,以“向父”为字,世代任宋国卿士,其子孙后代就以父字为姓,称向氏。

[向氏名望]
向秀是向氏家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魏晋之交的文学家与哲学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爱老庄之学,注《庄子》有独特的见解,大开玄学之风。官拜黄门侍郎、散骑党侍。 除向秀外,三国时蜀汉中领军向宠,宋代宰相向敏中、诗人向子諲、清代画家向腾蛟都是向姓家族中的优秀人物。

姓氏起源——向

姓氏起源

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神农氏有裔孙名向,被封为诸侯,其后代子孙以向为姓,遂成向姓。

出自祁姓,为帝尧的后裔,以国为姓。周代有向国,故址在今山东莒县南部。后来国灭,向国国君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向姓的一支。

出自子姓,为汤王的后代。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有子名肸(音b),字向夫,世代为宋国卿士,其后亦姓向,成为向氏。

出自司马复姓。起因:因诸葛亮借地不还(现为湘西地区),囤兵赶跑当地的土家族。其首领将军姓司马,诸葛亮赐其向姓(向:意思为向着太阳的窗户),并长期居住。此首领后生九子,分别行成现在的九支向姓。湘西地区现存住要为其中的四支,四川重庆现在其中的一支。其他几支现存已很少,无法考证。

堂号

"中和堂":后汉向长,隐居不仕,性尚中和,精通《老子》和《易经》。自己穷得吃不饱,穿不暖,别人送给他的东西,他留够自己用的,别的仍退还给人家。他常常说"富不如贫,贵不如贱"。在儿娶女嫁之后,他出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

"淑均堂":蜀汉将军向宠,为中都督。诸葛亮对后主夸他"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历史名人

向海明(?-613):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原为扶风(今陕西凤翔)僧人,自称"弥勒"出世。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追随者数万。后转战于扶风、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之间,自称皇帝,年号白乌。后为隋将杨义臣所败。

向子韶:宋朝开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间进士。建炎初年任淮宁知府。金人犯境,子韶亲率兵丁和家族子弟守城。城陷落后,子韶不屈而死,谥号忠毅。

向士壁(?-1261):南宋名将,字君玉,常州(今江苏常州)人,绍定进士,官至大理卿直龙图阁。元兵南下,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壁率兵赴援。士壁数立战功,升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元兵围城,士壁聚力固守,力战退之。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兼转运使,后因奸相贾似道妒忌其功,被诬告杀害。

向侃:字希颜,明朝巢县人,永乐年间中举,宣德中任靖宁州判官,后升任监察御史,一度又出为知府。他洁己爱民,不避艰苦,办事公正,清约如寒士,名节很好。他和兄弟五人到老也住在一起,十分友爱。

向岩(1870——1958)民国官员,原名寿荫,字少蒨,汉川人。1905年留学日本,肄业东斌学校;次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回国,在武汉从事秘密活动;事泄后赴四川,任陆军速成学堂教官兼督练公所一等科员。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川南发布《谕巴蜀檄文》,推动四川人民起义。不久返鄂,1912年任鄂军第八师参谋长(季雨霖为师长)。1913年在南京参加讨袁军,任第一师参谋长,在雨花台大败敌军。“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4年至1915年,在襄河流域组织农民入伍,继续进行反袁。护法战争期间,任靖国军第八军参谋长兼旅长,与军长叶荃,转战湘、鄂、豫、陕、甘、川、云、贵等省。1922年,在广东韶关任孙中山领导的大本营将校团副团长,不久任北伐军第五路司令。1923年随许崇智入福建,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指挥部参谋长。1925年至河南,在冯玉祥的国民军第三军任左翼督战官。1926年返鄂,组织北伐别动队,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1928年后,历任宜昌征收局局长、襄河视察专员、汉川县长等职。晚年信佛。建国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湖北省人委参事。著有《新中华民国》(1913年)、《忧危论》(1931年后)等

向海潜 辛亥革命参加者、会党领袖,字松坡。大冶人。清末入湖北新军等三十二标当兵。常与会党结往。曾在武昌组织“群英会”,仿梁山泊博士,基本会员为108人。武昌起义时,任湖北军政府参谋,曾赴湖南联系会党。1912年2月,为反对孙武和黎元洪倒行逆施,发动群英会暴动使孙武辞职。1913年后参加反袁,后又投入反对段芝贵、王占元在湖北残暴统治的斗争。此后,继续以湖北为中心,发展洪门组织,并联络遍及长江流域的会党。1940年,因反对蒋介石而被通缉。后秘密在桂林任李济深高级顾问。1946年,由重庆到上海,组织洪兴协会,任理事长。不久,由出任中国新社会建设协会理事长。上海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押上飞机,送往香港。到港后,曾派人到上海表示拥护人民政府,但不久病势。

向氏家规
余寡闻藐见安敢妄事臆说然于前言往行凡可为子孙诵法者不惟口述之而必手录之无非于垂戒于后人云尔
训为父母
父严母慈天性为然然严所以保子之心若太严子反畏惧不前智识颠倒母所以保子之身若太姑息之害甚于不爱总之以得中为贵为父者须身先之善养之故人乐有贤父也
训教子弟
少年子弟不可令浮闲无业以至身无所关心无所束必流入淫酒拼手气之中荡其家产坏其品行惟于贤者教之读愚者命之耕或贸易或习艺各有一业方可不然虽遗千金有何益哉
训事父母
父母俱存乃天伦乐若好货私妻嗜酒纵色不顾所生凡此子孙不如无嗣盖人子于亲在之日当服劳奉养菽水承欢若欲养而亲不在虽椎牛以祭何如鸡豚之逮亲存也
训友兄弟
父母而下惟有兄弟孩提之时自相亲相爱及长各有室或因财利或听妇言多致参商亦独何殊不知患难相顾虽有友生莫如兄弟惟一友一恭各尽其道期善矣语曰兄弟同居忿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情儿孙作样看念之哉
训和夫妇
语云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和之非言戏也若言戏语动生大盖妇虽贤惟频繁中馈司服酒食之而外事不得与焉礼云外言不入内言不出言有别也至于鸡司晨非家之幸白头相守道莫如敬
训睦家族
语云一代亲万代族即帝王之胄尚同姓之欢况士庶乎一族之中我若出人头地乃祖宗积德所致凡族中失所之人失所之事不可视如陌路当以富济贫以贵提贱以贤诲愚在我未必常处于顺在彼未必终处于逆恐我转眼如彼亦以陌路视我矣此日远日疏骨肉之所以离间也
训和乡党
乡党邻里居址甚近凡牲畜之浸害童仆之争言语之相角行事之错误势不能免惟在以心体心彼此相容但求反己不可责人方是良策若不忍小忿遽生嗔怒自恃财势智谋必欲求胜万彼此不服必至仇怨相寻终无了时矣
训友朋友
朋友即甚相得未必事事如意一言一事之不合且宜舍忿不得轻相嗤骂亦不必逢人说恐怒过意回无再对又恐他友闻之各有自心所以交友之道惟贵惟敬
训居家
居家以勤俭为本谚云大富由命小富由勤勤诚善矣然美德而太俭又近乎悭自度多处之地稍留不尽可也若悭吝太甚未免有俗恶之态岂不为人所鄙
训置田宅
人于田宅必求方圆俗说买尽天下有田何必日久营营为儿孙作马牛哉要知无田宅则无根基多田宅反累子孙田止求毂种宅止要安身昔茅季伟之诗云多置田庄广修宅四买尽犹嫌窄雕墙峻宇无歇时几日能为宅中客闻此不可戒哉
训联婚姻
凡婚姻者有女当则婿有子亦当择妇若娶妇先问妆之厚而不论女子之贤否鲜不败德家间离骨肉盖良妇为起家之本务在配德苟得勤慎贞贤之妇必能孝亲和家若嫁女止求富家巨户不察儿郎邪正及于妇之后凌虐相加父母闻之已晚矣
训输国赋
钱粮输纳自有定期供应自有大例惟预先设办依期急公庶免公差催扰若手中空乏亦当出息称贷若迁延时日催者受比较之若我亦终不免则何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