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没有人知道乒乓球冠军丁松

丁松,1971年生人,上海人,曾经的著名乒乓球国手,陆元盛的弟子,世界冠军(1994年乒乓球世界杯男团冠军、1995年世乒赛男团冠军、1997年世乒赛男团冠军),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乒乓球教练。
丁松右手横握球拍,正手反胶、反手正胶,攻削结合打法。
丁松的出现是削球打法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他把攻和削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使削球打法由原来的“削中反攻”时代走进了“攻削结合”的时代。

㈡ 中国乒乓球的削球选手有

现在男队应该有两个,侯英超算是中国第一削了,但本人认为比朱世赫还有差距。

㈢ 乒乓球中最好的削球手是谁男女各一名!

高水平的乒乓球对抗中,削球是比较"落后"的一种打法,被研究透了就很难有所成绩.所以很多削球手都是作为"秘密武器"来培养的,比如丁松和朱世赫,好像是一夜之间得到全世界的关注的.

尽管削球打法逐渐没落,但中国国家队男女队都保留了削球选手,男队有候英超,女队有范瑛,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全国家队其他选手能够有经常和削手球打比赛的机会,而不致于同国外削手选手比赛时手生.

目前比较著名的削球选手有:
男削球手:朱世赫,候英超,陈卫星
女削球手:金景娥,范瑛,朴美英

㈣ 业余赛场再见世界冠军,业余顶级高手遇到丁松的削球会怎样

祁振宇和丁松的来交流最有看点,自大家都想看看现在的上海顶级高手和退役多年的世界冠军到底有多大差距,双方进行的攻防练习,丁松削球祁振宇拉球。丁松目前在交大从事教练工作,日常也经常摸摸球,球还是相对比较熟,据悉丁松刚换了比较厚的海绵,削球变化更大。开始几个球祁振宇连续下网,“开始我先适应下丁指导的旋转,所以没有用全力,但没想到球这么转,连续几个都直接下网了。”,调整后的祁振宇稍微好了点,但对丁松的旋转变化还是吃不准,又出界几个,“我知道丁指导刚换了海绵,没想到球的旋转变化这么大,还真看不出来,不转的一点都不转,一碰就飞,功底真的很雄厚。真打起来我们虽然年轻但也没啥优势的。”对于开始连续失误祁振宇说到,“我也很久没打削球了,我不是故意拉下网的,真看不清他的变化,比我想象的难拉很多。”

㈤ 乒乓球削球选手的名单谁知道啊 说几个 谢谢

早期:
中国男子:张燮林、陆元盛、姜永宁、梁戈亮、陈新华、王浩
中国女子:林慧卿、郑敏之、童玲、管建华、丁亚萍、葛新爱
外国男子:伯格曼、迈尔斯、西多、别尔切克、绍勒尔、李根相(朝鲜)、高岛哲夫(日本)
外国女子:罗赛亚努、亚历山德鲁、高基安

近期及目前:
男子:
中国:丁松、侯英超
外国:朱世赫(韩国)、陈卫星(奥地利)、松下浩二(日本)

女子:
中国:王辉、成红霞、丁颖、王婷婷、范瑛、朱虹
外国:金景娥(韩国)、帕芙洛维奇(白俄罗斯)、施捷/何千红/田静(德国)

㈥ 世界顶尖乒乓球手中有哪位是削球最厉害的,还有能提供一个利用削球取胜的经典赛事吗

目前来看,韩国的朱世赫的确是被誉为当今的“天下第一削球手”,世界排名也是所有削回球手中最靠前的一位(答上个月的世界排名是11名),他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反手削球已经防得是滴水不漏,正手的反攻更是史上最强削球反攻,命中率极高,连续性也很强。他在2003巴黎世乒赛上“天外飞仙”般连续削倒了马琳、格林卡等超一流选手,一路杀进决赛,可惜负于了施拉格,但这也是近40年来削球手在世乒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男子单打)。

选我吧,打字打得很辛苦哟~~

㈦ 乒乓球削球是哪国发明的

1、乒乓球削球是从英国和美国开始的。如早期的英国的伯格曼、美国的迈尔斯等均回以稳健的 防守著称答。
2、延伸介绍
削球是乒乓球传统手法之一,也是乒乓球防守技术之一,具有球速慢、弧线长、球下旋等特点,以其旋转和落点变化威胁对方。有近削、远削、加转削、不转削、削逼角球和削弧圈球等。

㈧ 中国乒乓球第一位削球世界冠军是

丁松
削球打法中抄划时代的人袭物,开创了削球手反拉弧圈的先河.现在虽然已经退出国际舞台了,不过他为削球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还是令人难忘的.
丁松正手反胶反手正胶,步法灵活削球稳健,两面海底捞月式的削球非常具有美感,最特别的是他的反手削球,1.0MM的薄海绵配802正胶,削出的球旋转变幻莫测,旋转差别非常大,常常迫使对手看不清旋转而只能将球轻拉起来,最后被丁松反击得手.
发球也是丁松的法宝之一,正手的低抛转不转长球,迷惑性非常强,他的搓球以逼两角的长球为主,有转不转的变化,当然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丁松那另人防不胜防的发抢和削中反攻.由于以前有攻球的基础,丁松的攻击力之强在当时的削球手中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不但能在近台抢冲下旋球,还能在中远台反拉/对拉,拉出的弧圈旋转强烈,线路灵活,而且连续性非常好,另外丁松在比赛中的胆量和战术变化也很令人称道,关键分不手软,为中国男队重夺斯韦斯林杯立下汗马功劳.
经典之作:95年43届世乒赛男团决赛2:0胜卡尔松
97年CCTV乒乓球擂台赛男单决赛3:2胜王涛

㈨ 乒乓球的削球一开始是谁打的

削球始于欧洲。限于时代背景,早期削球手如伯格曼、迈尔斯等均以稳健防守著称,进入胶皮拍时代后,西多的出现使削球打法第一次出现明显的细分,其站位相对较近,以削球逼角为主,伺机反攻(多用反手)。但此后欧洲的削球均倚重防守,再未出现像西多这么积极主动的削球手——手握反胶海绵拍的别尔切克以转制胜,削出的球被当时的中国教练夸张地评论为“起重机都拉不起来”;原为两面反胶、后换过反面生胶的绍勒尔以稳见长,极少出高球,被喻为“切削机器”。随着弧圈球在欧洲的流行,削球打法的重心逐渐转向亚洲。继同样以稳为主、步法和韧劲出众的姜永宁之后,李仁苏开始尝试将“转不转”原理用于削球,而两面反胶的王志良则让转不转削球首次在世界比赛中大放异彩。他的双打搭档张燮林,也在压低弧线稳削的前提下,借助长胶的性能配合少许反攻,屡屡令对手方寸大乱。中国特色的削球打法始见雏形。到梁戈亮参加世界比赛时,他在削转不转的基础上,融入了倒板技术,令横板削球的变化空间和进攻机会大为增加。从两面反胶、反胶/生胶到反胶/长胶,曾练过两面攻球的梁戈亮把各种组合试了个遍,最终回到削球打法时,特殊的经历决定了他攻势强、台前变化多的特点,尤其发球抢攻较为刁钻,他甚至先后与李莉、李振恃两位攻球手搭档获得了两枚世乒赛双打金牌。使用反胶/长胶组合的黄亮仍以旋转为主,进攻不多。限制胶皮颜色之前中国最后一位倒板削球的代表人物陆元盛,也是唯一一位正手长胶反手反胶的著名削球手,可谓独具一格。其后的陈新华、王浩等,也继承了前人积极主动的特点,同时凭借身高优势进一步加大了削中反攻的力度和范围。丁松的出现无疑标志着中国削球打法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仅前三板的威胁大增,更首开削球手反拉弧圈的先河。而朱世赫,则让削球手的反攻能力更上层楼,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连续对拉。中国的近邻日本,在发展削球的道路上则相对中庸:旋转不及欧洲强,反攻不及中国多。梁戈亮时期日本出了一位高岛哲夫,削球功底颇得陆元盛欣赏,张燮林的评价也非常高,“恰到好处,击球点相对固定,也有相当的旋转,作为两面反胶其削球的稳健性很难得”,但他仅正手具备些反攻能力,此人44届世乒赛时曾做过日本队主教练。其后的松下浩二,只不过延续了这一模式,但青出于蓝却未胜于蓝。朝鲜的李根相也是上个世纪末期为数不多的削球好手之一,风格与陈新华相仿。直到今天,塞义德、松下浩二等传统削球手也从来不将丁松引为同道,日本大部分人对削球打法的理解仍停留在“对方拉20板我削21板”的水平上。随手翻阅一篇英语写就的乒乓球文章,欧洲人用来表示“削球选手”的词汇仍然是“defensive player/defender”(防守型选手)或“back-spin player”(制造下旋的选手),而在中国,普通的球迷也对“攻削结合型打法”耳熟能详。当然,面对朱世赫创造的奇迹,欧洲人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希腊主教练认为,“如今的削球手必须具备相当的进攻能力,反手在近台也需加强反攻”,而他们也为此创造出一个新的词汇——modern(现代)defensive 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