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水花越小
水花小证明身体协调,垂直性好,而且美啊,反过来,如果水花大得分高的话,那直接让相扑去跳好了,就是比肥大了。不管水花大小 这样怎么打分?
❷ 水花越小分数越高跳水的得分点到底在哪里
1.既然是比赛,那就要来讨论一下竞技跳水和评分吧。
起源:现代的竞技跳水运动出现于二十世纪初,在1900年第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瑞典运动员做了简单的跳水表演,被认为是最早的竞技跳水。
2.压水花:一般大家看跳水,好像都主要看压水花,水花确实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
其实,直到1972年苏联运动员把压水花的技巧运用到跳水的过程中,这项技能才算是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那一年后的几届奥运会上,苏联的跳水运动员在每一次的跳水中,都力求把水花压到最小的表现震撼了评委和对手。于是各家的运动员都开始效仿。水花压得好,说明运动员入水的时候非常迅速,而且角度很垂直,以至于在身体和水面交界的地方没有水花飞溅出来。
当然“零水花”也一直是咱们中国跳水“梦之队”的追求和传承。
❸ 跳水时怎样使水花变小
如果这是个脑筋急转弯,楼上的回答很经典啊,呵呵
本人是个跳水爱好者,对其技巧也略知一二:
压水花的技巧:
身体要绷紧,当然这需要很好的柔韧性,从侧面看要是很直的一条线,身体一定要很直。双手和手臂要把头包紧,头千万不能向前或向后,否则会击起水花;当然,身体要是垂直进入水中的,要是横着进入,呵呵,大家想想就知道了。入水和最后的收脚是重点,因为整个身体从刚刚入水到完全入水也就零点几秒,最后的时候脚尖要绷直,否则也会击起水花。大家如果注意的话,从水下的摄像机就可以看到,跳水运动员入水以后都会把身体踡起来,当然这相不至于撞到池底,但这也是一个压水花的很好的技巧,因为人不能使脚和身体完全处于一个平面内,这样可以对压水花有所帮助,当然,如何踡身和收脚的电时机把握不好会击起更多的水花噢,这可是很难的,因为反应时间只有零点几秒。自己想想运动员入水的一瞬间也就能了解不少了。
❹ 跳水是水花小好吗
是的!
水花是评判这个运动员跳的水平高与低的一个条件!
主要有:起跳的高度、空中的姿态、有没有完成规定的动作、入水的水花等
❺ 跳水比赛中是水花小得分多还是水花大得分多
嗯~~评判抄会根据运动员的助跑(即行板、跑台)、起跳、空中和入水动作来评定分数。因此,运动员的助跑要平稳、起跳要果断有力、起跳角度要恰当、并具有一定高度、空中姿势优美、翻腾及转体的速度恰当、入水时身体与水面垂直,水花越小越好。
❻ 跳水怎么看水花
主要根据运动员助跑(走板、跑台)、起跳、空中动作、入水等方面的优劣来评分:
运动员从开始助跑的时候要勇敢、果断、平稳、有信心。
运动员起跳要准备充分,要有适当的高度和正确的起跳角度。
运动员在空中动作要连接好,姿势要优美一点。
运动员的入水要准确、垂直,而且水花越小越好。
(6)跳水水花越小扩展阅读:
跳水比赛规则:
现行的跳水竞赛规则规定,跳台高度为10米、7.5米和 5米;跳板高度为 3米和 1米。比赛内容分规定动作(或有难度系数限制的自选动作)和自选动作,由裁判员评分。
在每个项目的比赛中,运动员跳完全部比赛动作,将其所有比赛动作的得分加起来,以总分多的为优胜。
跳水比赛的动作必须从跳水竞赛规则的“动作难度表”中挑选。每一个跳水动作都有它的起跳方式(走动或立定)、组别号数、高度和姿势以及根据动作复杂程度而制定的难度系数。
鉴于起跳方式和方向的不同,规则规定跳板跳水共分5组:第1组,面对池向前跳水;第2 组,面对板向后跳水;第3组,面对池反身跳水;第4组,面对板向内跳水。
第5组,转体跳水。跳台跳水共分6组:第1组,面对池向前跳水;第2组,面对台向后跳水;第3 组,面对池反身跳水;第4组,面对台向内跳水;第5组,转体跳水;第 6第,臂立跳水。
❼ 为什么跳水时水花越小越好
身姿曼妙的跳水完全是动态的人体艺术。它需要灵巧柔韧的身体素质,精确细腻的平衡能力,清醒敏锐的空间知觉。一个完美的跳水动作包括优雅的起跳、潇洒的腾空和轻捷的入水,这3个环节对于裁判来说具有同等的价值和分量。
运动员的入水是一种美丽的“溅落”,“压水花”技术几乎是各国跳水好手的秘密武器。
起初人们先验地认为,将双手合拢,呈流线型入水会阻力最小,溅起的水花也最小。据说有人在跳水中无意发现不绷直脚尖而用脚掌正对水面效果更好,于是带来了平掌撞水的压水花技术。
实验证明,楔形物体坠入池中时,由于水的不可压缩性,便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寻找出路,楔形物的斜面便是这个方向。而和方形物体碰撞的水主要横向运动,因受到四周水的压力无法冲腾而起,这便是掌心向下水花小的原因。
从10米跳台入水时,瞬间速度达每秒15米,手部承受相当的压力,运动员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同的手型组合适应不同情况。由于入水时身体在空中的旋转很难完全停止,手掌就需要正对速度的方向而不能只是平行于水面,这就是精巧微妙、“细节决定成败”的“揉水”技术。
最悦目赏心的跳水,要数2000年悉尼奥运会才正式进入比赛的双人项目了。两个选手起跳的高度和姿态、空中的弧度和进程、旋转的相位和节律、落水的区域和时间,都必须完全同步,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别都将带来巨大的积累误差。而不同选手只要满足同样条件,彼此的动作便能够互相复制,他们最形象地证明了力学中确定的因果关系。
今天跳水的“动作代码本”和“难度系数表”已经空前增厚,许多人惊呼跳水运动已经到了顶峰和极限。不过别忘了,20年前就有人做过这种断言。(
❽ 怎么跳水才水花小呢
1、“压水花”入水 ,是指运动员在完成空中动作后身体笔直插入水中时,只见入水回点涌起一圈泡沫答状的水珠层,溅起少许水花,甚至没有水花。这是70年代以来世界跳水运动开展比较先进的国家所广泛采用的一种技术,也叫“手翻掌”入水技术。
2、其要领在于入水时,两臂用力伸直,将要入水的一瞬间手掌上翻,掌心朝水,身体与水面成90°或接近90°的入水角度。
3、“压水花”入水技术多种多样,但根据两臂在头上伸直互相靠近的姿势和手型的变化,一般分为4种:
1.两手大拇指紧扣,手掌上翻,五指伸直张开,掌心朝水,
2.两手之间保持10厘米距离,手掌上翻,五指伸直张开,掌心朝水
3.两手大拇指紧扣,手掌上翻,屈指,掌心朝水
4.两手大拇指紧扣,两手掌半重叠上翻,掌心朝水,入水要快,腿要伸直。
❾ 跳水下去水花越小越好么
水花越小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