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排球是怎么来的

排球是怎么来的?

189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位叫威廉·摩根的体育指导,专从篮球运动中得到属启发,想设计一种没有篮球那么剧烈,适合那些不愿意在球场上跑来跑去的人的室内运动项目。他在长方形场地中间,拉上一张高约两米的网,网的两边各站几个人,用双手将篮球胆托来托去,不让它落地,因为这种游戏是把球在空中打来打去,所以,人们叫它"击空中球"(volley ball)。最初是双方各5人上场,击球过网的次数也没有限制。以后逐渐改为今天实行的6人制,一方击球数限制为3次,从21分一局改为15分一局。1924年,女子也参加了这项运动,规定每队8人上场比赛(以后也改为6人制)。

这项运动产生以后,很快传到世界各国。1913年传入中国,但打法和国外的不一样。比赛时每队16人上场,每排4人,共4排;因此在中国这项运动被称为"排球"。后来,16人制改为9人制。1949年以后,中国才普遍开展6人制的排球运动。

1948年国际排球联合会成立。1949年、1950年分别举行了第1届世界男子和女子排球锦标赛。在1964年的第18届奥运会上,排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贰』 排球产生于哪年

排球运动始于1895年,在美国马萨诸赛州西南一个叫荷由克的城市里,一位名为威廉姆·G·摩根的天主教青年会体育教育督导在辅导人们进行各种体育锻炼的实践中,感到当时流行起来的篮球运动固然好,但运动剧烈,不适合年纪大的人,因此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以后,他创造了一种叫“Mintonette”的新游戏,这种游戏成为了人们在室内时行的一种消遣,而且参与游戏的人数也是不受限制的。它具有一些类似手球和网球的特点,而且也不像篮球那样对抗强烈,不过要想把它玩好,还是得需要一些运动技能。

这个游戏的第一个规则也是由摩根制定的。在规则中规定球网的高度是6英尺6英寸;场地的大小为25英尺宽、50英尺长;双方队员的人数不限;每场比赛进行9局,每局中对垒双方各有3次发球权;在把球打到对方场地内之前传球的次数也没有限制;如果每一次发球失误,还允许重新发球,这一点是从网球规则中学来的;但如果把球打到球网上,则会被判犯规,只有第一次发球时除外。

1896年美国开始有排球比赛。第一部规则发表在1896年7月的美国《体育》杂志上。最初的比赛没有人数规定,由双方赛前商定,只要人数相等即可。

1896年:到这一年,所谓“排球”的名称正式出现了。在马萨诸赛州西南部的春田市附近的一次示范表演之后,“Mintonette”被正式更名为“volleyball”。

1900年:排球进行了第一次规则改变。W.E 戴将球网的高度改为7英尺6英寸,每场比赛改成21分制。这项改动得到了天主教青年会的认可,而且还由他们正式出版。同一年,排球传到了加拿大,是加拿大成为了美国以外第一个开展排球运动的国家。

1916年:很多直到今天仍在沿用的排球规则都是在这一年建立的,比如一局比赛的比分从21分减少到15分;每场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打排球不仅可以用手,也可以脚踢;球网的高度升到8英尺;球的重量规定为8至10盎司;禁止持球;禁止连击……

排球运动成为美国大学运动委员会(NCAA)承认的正式比赛项目。

1917年:盟军在意大利建立了空军基地,排球和飞行员一起出现在了意大利。

1918年:比赛中双方的人数被最后确定为6人。在日本,第一届高中排球冠军赛开战。

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排球不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海外,都成为部队业余生活的内容,而且排球规则还被收录到军队的体育运动手册中。几千个排球和球网被从美国输送到国外的部队中,1919年美国出产的排球数量达到1万6千多个。

『叁』 排球历史是怎样的

排球运动始于1895年,在美国马萨诸赛州西南一个叫荷由克的城市里,一位名为威廉姆·G·摩根的天主教青年会体育教育督导在辅导人们进行各种体育锻炼的实践中,感到当时流行起来的篮球运动固然好,但运动剧烈,不适合年纪大的人,因此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以后,他创造了一种叫“Mintonette”的新游戏,这种游戏成为了人们在室内时行的一种消遣,而且参与游戏的人数也是不受限制的。它具有一些类似手球和网球的特点,而且也不像篮球那样对抗强烈,不过要想把它玩好,还是得需要一些运动技能。这个游戏的第一个规则也是由摩根制定的。在规则中规定球网的高度是6英尺6英寸;场地的大小为25英尺宽、50英尺长;双方队员的人数不限;每场比赛进行9局,每局中对垒双方各有3次发球权;在把球打到对方场地内之前传球的次数也没有限制;如果每一次发球失误,还允许重新发球,这一点是从网球规则中学来的;但如果把球打到球网上,则会被判犯规,只有第一次发球时除外。1896年美国开始有排球比赛。第一部规则发表在1896年7月的美国《体育》杂志上。最初的比赛没有人数规定,由双方赛前商定,只要人数相等即可。1896年:到这一年,所谓“排球”的名称正式出现了。在马萨诸赛州西南部的春田市附近的一次示范表演之后,“Mintonette”被正式更名为“volleyball”。1900年:排球进行了第一次规则改变。W.E 戴将球网的高度改为7英尺6英寸,每场比赛改成21分制。这项改动得到了天主教青年会的认可,而且还由他们正式出版。同一年,排球传到了加拿大,是加拿大成为了美国以外第一个开展排球运动的国家。1916年:很多直到今天仍在沿用的排球规则都是在这一年建立的,比如一局比赛的比分从21分减少到15分;每场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打排球不仅可以用手,也可以脚踢;球网的高度升到8英尺;球的重量规定为8至10盎司;禁止持球;禁止连击……排球运动成为美国大学运动委员会(NCAA)承认的正式比赛项目。1917年:盟军在意大利建立了空军基地,排球和飞行员一起出现在了意大利。1918年:比赛中双方的人数被最后确定为6人。在日本,第一届高中排球冠军赛开战。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排球不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海外,都成为部队业余生活的内容,而且排球规则还被收录到军队的体育运动手册中。几千个排球和球网被从美国输送到国外的部队中,1919年美国出产的排球数量达到1万6千多个。

『肆』 排球比赛场地及规则

排球规则 排球规则的演变 排球运动由美国人威廉.摩根发明后,在当时仅为一种娱乐性的游戏,并未被列入竞技运动项目。那时的排球比赛没有固定的人数规定和场区限制,更没有统一的规则。双方只要经过协商,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即可进行比赛。 1896年,第一部排球规则在美国产生。1916年美国出版发行了第一部排球规则书。其主要内容是:采用记分制,确定每局为21分,三局两胜;每队出场人数为六人,发球必须轮转;设有远球线,距中线4英尺,在远球线后队员可以连续击球。随后,美国的排球规则也经过了多次修改。主要内容为:规定队员的腰部以上部位可以击球;每队在本场区最多可击球三次;击球时手不得过网;后排队员不得进攻等等。1925年,苏联出版了第一本正式的有关排球规则的书,主要内容与美国的排球规则基本相同。1947年,国际排联正式成立,便将美洲排球规则同欧洲排球规则合并,制定了世界六人制排球规则,使世界性的排球比赛在统一的规则限制下进行,排球运动水平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1950年,我国首次介绍了国际排联制定的六人制排球规则,1951年审订出版了第一本六人制排球竞赛规则。我国排球运动正式与国际排球运动接轨,执行统一的国际排球规则。 随着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规则中的一些条文已难以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从1947年至今,排球规则做了若干次重大的修改。每一次修改都对排球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排球运动更具吸引力,更加精彩。现将修改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1964年~1965年 允许前排队员过网拦网。 (1964年东京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65年1月执行。) 1964年以前,规则规定拦网队员不允许过网拦网。这条规则明确了拦网技术仅作为一项防守性技术。规则修改后,使排球技术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拦网由防守、被动性技术,转变为进攻、主动性技术。排球运动的网上争夺更为激烈,攻防矛盾的焦点直接反映在网口,人们对排球运动的认识大为提高。 二、1968年~1971年 在标志带外20厘米处设立标志杆,规定球触标志杆或从标志杆外过网即为犯规。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代表大会上提出试验,1970年索菲亚世界锦标赛代表大会上通过,1971年1月执行。) 设立标志杆,意味着网前的过网面为9.4米。要想突破拦网防线,必须高快结合,因此产生了快攻系统。 三、1974年~1976年 1.拦网不作为一次击球,也就是说在本队拦网触球后,本方还可以击球三次。 2.标志杆内移20厘米,位于标志带的外缘。 (1974年墨西哥世界锦标赛代表大会上提出试验,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77年1月执行。) 拦网后还可以击球三次,为接扣球组织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尤其反映在女排比赛中。我国女排首创的快速反击进攻战术体系,就受益于这条规则的修改。同时,在男排比赛中,这条规则又刺激了拦发球技术的产生和运用。由于各队增加了拦发球队员,削弱了对方的发球威力,使接发球的阵形发生变化,出现了三人、二人接发球形式。标志杆内移20厘米,使网前进攻面只有9米宽,人们开始将进攻区域内由网前向网后纵深发展,产生了后排立体进攻战术体系,丰富了排球运动的技战术内容。 四、1984年 1.不允许拦发球。 2.取消除上手传球外的第一次击球动作中的连击犯规。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84年12月执行。) 由于拦发球技术的出现,使排球比赛失去了许多来回球。往往拦发球成功,便可得数分,比赛的精彩性和连续性程度下降。因此,取消了允许拦发球的规定。修改的第二条内容,是针对攻防不平衡,进攻强于防守而定的,在接对方来球的第一次击球中,即接发球,接扣球,接拦回球和接本方拦起来的球时,允许手臂在同一个击球动作中出现连击,这样便有利于起球,有利于防守。 五、1988年 1.局分限制。每局为15分制,限最高分为17分。第一局至第四局为发球权得分制,第五局(决胜局)采用每球得分制。 2.每局之间的休息时间为三分钟。 (1988年汉城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88年12月执行。) 以往的排球比赛时间是很难控制的。据统计,在近几年的大型世界性排球比赛中,一场球的最短时间为29分钟,而最长的则达3小时35分钟,有史以来最高连续换发球的记录是28次。比赛时间的不确定性给排球运动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素。这条规则的修改,使排球比赛的时间得以缩短,更便于电视转播,更有利于排球运动向商业化的道路迈进。 六、1992年~1993年 1.前四局最高分限为17分,决胜局当比分为14∶14时,比赛继续进行至某队领先两分为止,无最高分限。 2.允许队员越出无障碍区救球。 3.膝关节和膝关节以上身体任何部位都允许击球。 4.在进攻性击球时,轻击和吊球是允许的,但击球动作必须清晰,并无携带推压现象。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93年1月执行。) 此次规则修改,主要是考虑如何减少比赛的中断次数,提高比赛的精彩性。因此,取消了决胜局的最高分限,扩大了队员击球的区域,队员的合理触球部位由腰以上部位扩展到膝关节以上部位,大腿触球视为好球。 七、1994年~1995年 1.扩大了发球区,端线后9米为发球区。 2.球可以触及身体的任何部位。 3.球必须被击出,不得接住或抛出,球可以向任何方向反弹。 4.取消第一次击球中的“连击”犯规。 5.触网为犯规,但队员在无试图击球的情况下,偶尔触网除外。 (1994年研究试验,1995年国际排联代表大会上通过,1995年1月执行。) 这次规则修改是在1992年规则修改基础上的又一次重大修改,对排球运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发球区扩大,使发球技术得到了发展,特别是斜向助跑跳发球技术的运用,使发垫球技术由相对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阶段。允许队员身体的任何部位触球是排球技术的一次革命。由过去的手臂技术转变为现在的手脚并用技术,扩大了击球的方法。同时,规则的修改要求我们对持球建立新的概念。修改前的规则规定:“击球必须清晰,并不得有较长的停留,如携带、推掷、捞捧等”。规则修改后,放宽了击球的时间概念,即“球必须被击出,不得接住或抛出。”由于取消了第一次击球时的“连击”犯规,使队员在接发球,接对方推攻球等情况下,更大胆地使用上手传球技术,以此来提高接球的准确性,加快进攻和反击的速度。 八、1996年 1.限制线的延长线向两侧边线延长1.75米。以分别为五条长15厘米各相隔20厘米的短线划成。 2.男子比赛,球的气压力0.30~0.325公斤/平方厘米,女子比赛用球1998年后再最后确定。 3.球从过网区以外的空间飞入对方无障碍区,本队队员在下列情况下可以将球击回: a.不得接触对方的场区。 b.球从同侧过网区以外击回。 c.对方队员不得阻碍此回击球的行动。 4.队员的一只脚(双脚)一只手(双手)越过中线触及对方场区的同时,脚或手的一部分还接触中线或置于中线上空是允许的,但不得影响对方。 5.警告,在一场比赛中,第一次亮黄牌,第二次给红牌。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代表大会通过,1997年1月1日执行。) 这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的规则,1997年1月1日后开始执行,修改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减少比赛的中断,提高精彩性。男子比赛用球气压的降低。在于减小击球力量和飞行速度,有利于防守,增加来回球的次数。今后国际排联还将降低女子比赛用球的气压,待1998年代表大会上再最后确定。1996年的女排大奖赛,试验自由防守队员制,规定每队可有两名自由防守队员参加比赛,他们不受换人次数的限制,只能作为后排队员进行比赛,不得拦网、进攻和发球,在前场区上手传高于球网的球时,任何队员不得直接将球击入对方,此条规则修改的目的在于提高后防能力,为防守能力强的矮个子队员提供参赛的机会。

『伍』 排球第一接应要求规则

排球中第一接应就是 主力接应. (当今国家女排就是曾春蕾)

完整的说法是回(主力)接应二传.

接应二传--排球场答上最全面的位置,要有一定的攻击力技术较全面,弥补主二传来不及移动传球时的漏洞:进攻,要像主攻手一样犀利;防守,要和副攻手一起组成网上长城;有时候,还要担当起穿针引线的二传职责。

二传的对角是接应,在今天的排球比赛里,接应的作用已经从辅助二传传球,转变到了一个队最主要的进攻得分点。接应不接一传,甚至可以尽可能少地参加防守,但是必须要有强进攻,强发球。优秀的接应应该在4号、2号、1号位都有定点强攻并且得分的能力。接应在前排的时候,换到二号位,加上前排的主攻副攻,有三个点进攻,这是较强的轮次。到了后排,则换到一号位,准备后排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