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体育新闻传播百年回顾与展望

学院体育新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纪初-1949年)
1·1 概 况
清末,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外国列强的入侵,使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这一变化,欧美近代体育开始引进和传入我国,成为我国近代体育的主流,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也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出现了迄今发现最早的体育期刊,即清宣统元年(1909)由上海中国体操学校创始人徐一冰等主编出版
的《体育界》杂志。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蔡元培、秋瑾等都积极宣传体育;“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周恩来、陈
独秀、恽代英发表倡导现代体育运动的文献。现在见到最早的是1916年恽代英发表的《学校体育之研究》;1917
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是一篇以近代科学观点系统地论述体育的文章;学生时代的周恩来
在编辑天津南开校刊时,曾发表了79篇体育消息的报道。1918年12月9日,湖南最早出版发行的全国性体育
刊物《体育周报》在长沙由黄胜白(即黄醒)等人联合创刊,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22年5月,著名的美
国体育专家麦克乐在东南大学创办《体育季刊》,这本体育专业学术性杂志对我国近代体育的早期发展,特别是对
欧美体育的引进,曾产生过一定的促进作用。
体育报纸的出版约在20年代之后,这一时期出版的专业体育报纸主要有《上海体育界》、《体育报》、《广州体
育周报》、《精武画报》等。除了专业报纸外,其他各综合性报纸也开始出现体育方面的报道,如上海出版的《新闻
报》,专门出特刊宣传报道国内外的体育比赛,1935年10月举行的第6届全国运动会和1936年8月德国柏林举
行的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新闻报》曾分别以对开或4开版面连续12天报道全运会和奥运会的消息。
体育广播在这一时期出现,并且诞生了我国体育竞赛实况广播早期的解说员。1936年在第11届奥运会足
球代表队对上海西联会足球队的表演赛上,瞿鸿仁担任上海市的广播实况转播员;1946年6月在上海市体育馆
(现为卢湾体育馆)举行的菲律宾华侨群声队对华联队的篮球赛上,体育记者马友于担任对全国的实况广播员;
1948年第7届全国运动会上,马友于、话剧演员陈述、电影演员石挥、张伐等分别担任了篮球、游泳和田径比赛的
实况广播员。
1·2 背 景
在近代体育随着旧中国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西方传入的历史背景下,一些
学校和军队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竭力提倡的洋务运动中推行现代体育运动;一些留学生到西方和日本学习后回国
宣传体育活动;一些来自中国的西方“冒险家”潜移默化地传播体育运动。与此同时,一些新书刊传入并得到推
行,成为现代体育宣传和体育新闻的由来。20年代以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和一些体育
研究团体的相继创立,学校和社团出版了一些较高质量的体育刊物。这一阶段,中国开始逐渐与奥林匹克运动会
产生接触;1922年,王正廷成为第一个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中国人;1931年,成立于1924年的中华全国体育
协进会被国际奥委会接纳为正式会员;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田径运动员刘长春成为第1个参加奥运会比赛的
中国人;1936年柏林奥运会,冯有真成为第1个采访奥运会的中国记者。由于中国社会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战争和革命斗争成为这一时期的历史主旋律,体育事业的进展比较缓慢,所以体育新闻传播事业自萌芽开始,
无法得到长足发展。
1·3 阶段特征
一是平面媒体为体育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主要出版体育方面的图书、期刊和报纸。据有关史料记载,率先
出版的是体育图书,如《瑞典式体操》、《改正普通体操图解》、《课堂运动法》、《学校游戏法》、《普通体操教科书》、
《普通体操教范》、《初等小学舞蹈游戏》和《小学体操详解》等,而且种类也非常有限。二是外国先进体育科学理论
和体育专业书刊在中国翻译出版发行。这一阶段出版的体育报纸和期刊受当时社会客观条件的约束,往往办报
(刊)时间短,印数少,而且时断时续,发行面不广,读者不多。广播仅仅是少数人的专利,至于专门的体育新闻的
广播报道更是凤毛麟角。
2 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起步阶段(1949-1966年)
2·1 概 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16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对北京人民体育大会作了报道,揭开了新中国体
21第6期肖焕禹,等.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百年回顾与展望
志题写刊名的《新体育》杂志创刊,朱德同志为其题词,该杂志是新
中国创刊最早的全国性体育专业期刊。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随即建立了专门从事体育宣传工作的部门。1954
年人民体育出版社成立,根据社会需要编辑出版各种体育图书,传播体育科学文化知识。1958年9月1日中国
有史以来第一张《体育报》正式创刊。这一时期,一些省市相继办起了地方性的体育报,还有的则以其他形式出版
了《体育通讯》或《体育简讯》,为本系统各部门提供体育信息。中国第一份英文版体育期刊《中国体育》也于1957
年创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951年12月1日起开设了每天定时播放指挥做操(配乐曲)的广播体操节目。1955
年4月,该台开设体育专题“体育谈话”,1958年改名为“体育运动”,每天都有固定的播出时间,及时地报道我国
体育的情况和成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于重大的国内比赛和国际比赛,都办有实况转播节目。各省、市、自治
区广播电台也经常报道全国及本地区的体育运动情况。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广播中也经常有体育新闻报道出现。
从1958年在北京创办电视台以来,体育节目就成为这一时期电视节目的重要内容之一。1958年中央电视
台成立,体育新闻和“体育爱好者”专栏(1959年开办,1979年改名为“体育之窗”)是最早的体育节目。1959年,
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体育实况转播。1963年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新兴力量运动
会”,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派记者赴海外进行报道。此后,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转播了历届全国运动会和在中国举办
的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
2·2 背 景
新中国建立之初,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共识的引导下,
1952年提出两个新方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1952年6月24日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题
词)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成为新中国体育的指导性方针。广播体操、锻炼标准开始在全国推广,群众体育组织
大量建立,业余体育短训班广泛举办……体育在中国历史上得到空前的普及。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新中国
首次派出40人的代表团参赛,游泳运动员吴传玉成为新中国参加奥运会比赛的第1人。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阶段,我国新闻工作强调从教条主义、党八股中解脱出来,人们
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不少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伴随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群众
对体育的关心和重视与日俱增,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积极支持开展体育宣传工作。
2·3 阶段特征
我国的体育新闻报道总量不多,全国体育宣传阵地不多。作为唯一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播发的体育稿件也
非常少,一报一刊(《体育报》、《新体育》杂志)是我国当时全国范围内的唯一体育专业报刊,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
要。几乎看不到外国通讯社的稿件和境外报纸,国内报纸也不许接收外国电讯。即使如此,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正逐渐起步。从中央到地方,各新闻单位的体育报道逐渐增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出版了不少体育报刊的宣传品;体育新闻的传播形式开始由纸质媒介向多元化转变,如广播、电视等新兴手段逐
渐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相当多的体育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或教学片;体育报道的
内容以宣传普及体育知识为重点,还经常开展如何对开创新中国体育事业及一些体育基本问题的探讨。
3 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复苏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
3·1 概 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的报纸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进入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体育报业
的发展出现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据统计,当时全国出版的各种体育专业报纸有30种左右。自80年代起,我国
首都和省级的综合性报纸,陆续开辟出体育版或体育专栏,《工人日报》的“体坛纵横”和《中国青年报》的“体育爱
好者”等都是深受读者欢迎的栏目。《人民日报》的“体育之角”,1983年发稿近百万字,体育图片达到2 000多幅。
新华社也把体育稿件列入重点发稿项目。1984年专门成立了体育部,统发对内、对外的体育稿件。截止1988
年,我国以宣传体育竞赛、训练、健身以及体育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性报刊,共有80余家。这些报刊拥有众多
的读者,每期发行总量达1 000多万份。四川《体育爱好者》杂志,是内地和香港合办的第1份体育杂志。一报一
刊的发行量也分别由创刊时的6万份、1·55万份上升到1983年时的70万份和89万份。
1973年,从武汉到北京进行体育实况直播试验成功,开创体育新闻传播新的技术领域。1978年,中央电视台
22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第28卷
杯足球赛,这是我国第1次通过通讯卫星转播体育比赛。1978年
12月,中国第1次组织报道团前往泰国曼谷采访,对第8届亚运会作现场报道,这是我国第1次从国外现场直播
体育比赛。省级电视台大部分是在1980-1986年开办体育节目的。
3·2 背 景
文革结束,“四人帮”被粉碎,全国各项工作在经历了一番曲折之后逐渐走上正轨,新闻事业也面临着全面的
调整和复苏,不少因“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而遭批判被迫停刊的体育报刊纷纷复刊,一些体育广播、电视从1973年
开始逐渐恢复。这一阶段,我国的体育事业开始走向世界,体育战线捷报频传。1979年,国际奥委会宣布恢复中
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中国重回奥运大家庭。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
后第1次组团参加夏季奥运会,共夺得15枚金牌。许海峰为中国夺得有史以来的首枚奥运会金牌;中国女排
中国第1枚奥运会团体项目金牌收入囊中。1988年汉城奥运会,体操选手李宁和新华社记者杨明首次以中国运
动员和记者的身份参加了奥运圣火接力。我国的体育事业冲出亚洲,登上世界体育舞台,踏上了建设体育强国的
新里程,为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同时,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形成一个多层次、多专
业、多形式的新闻教育网络,体育新闻传播教育事业也开始起步。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在1985年和1987年分别于
北京、广州举办了全国体育记者讲习班。上海体育学院率先在全国开办体育新闻专业,经国家教委批准于1989
年正式创办,为体育新闻传播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3·3 阶段特征
体育新闻传播异军突起,办起了一批新的专项报刊,体育专业性报刊数量激增,如广州《足球》、天津《球迷报》
等,全国各省市的综合性报纸不仅大都有体育版或专栏,而且体育新闻报道走在新闻改革的前头,不断改进内容,
提高宣传质量,日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报刊发行量也呈逐步上升趋势。大量的体育报道,造就了一大批体育
新闻传播工作者,他们的辛勤劳动,为体育新闻赢得了大量的读者、听众及观众。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新
闻单位的竞争更加激烈,电视台、电台、报刊的宣传长短互现,相互补充,满足了不同层次体育受众的需求。体育
报道力度和深度普遍加强,媒体力量增强,为体育新闻传播的成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4 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4·1 概 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体育传播事业不断壮大,体育报刊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0年,全国各省、
市、自治区(除香港、澳门特区和台湾外)的近40家报纸开辟了体育专栏或副刊;全国体育专业性报纸或专项性报
纸已有近80种。拥有1报(《体坛周报》),3刊(《足球周刊》、《玫瑰周刊》、《全体育》),一网站(www.titansports.
cn)及一家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湖南体坛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的《体坛周报》,是目前湖南省乃至
全国范围内最具市场化、专业化特色的综合性体育类报纸。它资产总额1·16亿元,是中国赢利能力最强的体育
类报纸;设3个编辑部,2个记者站,不仅在全国30个有影响的大中城市设有分印点,而且在国外华人较集中的
城市,也通过空运方式销售报纸,每周发行量超过280多万份,成为我国当前体育新闻传播阵地的领头羊。
1995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CTV-5)正式开播,是国内创办最早、规模最大、拥有世界众多顶级
赛事国内独家报道权的专业体育频道,它通过亚太1A卫星覆盖全国。1996年,中央电视台开播了加密卫星电视
体育频道,加上其他频道播出的体育节目,199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体育节目达到6 000 h以上,约占1996年中
央电视台年播出节目总时数的12%。1996年起,体育频道开始24 h不间断播出体育节目。
90年代以来,现代传播技术在世界迅速发展,被称为“第4媒体”的互联网强大的功能和巨大的影响力使这
一阶段的体育新闻传播耳目一新。新浪、搜狐等许多网站的体育新闻成为人们及时获取体育资讯的重要渠道。
不少专业体育网站纷纷创办,如国体育信息网、鲨威体坛、TOM.COM等。网络时效性、交互性强的特点也为其
他传统媒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可以使报刊在“数字化生存”时代能以非纸质印刷的形态出现;众多体育类广
播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始把自己的节目搬上互联网。
2002年1月,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在利用先进的互动电视技术,成功转播九运会和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
之后,再次在体育互动节目(CCTVSi)中全面转播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观众只要为自己的电视机添置一台由电
视台提供的置顶盒,每天长达13 h的直播比赛便可尽收眼底。
23第6期肖焕禹,等.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百年回顾与展望
改革的春风在神州大地吹起;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
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WTO;2001年7月13日,北京成功获得
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这对中国的新闻事业和体育事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济发展直接带来新闻事业的繁
荣,不仅出现了第2次办报高潮,而且成立了许多传媒集团。随着2003年被广电总局宣布为“网络数字发展年”,
数码影像、数码音频、数码互联网技术已经在体育新闻报道工作中处处可见。
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打破了苏、德、美3强鼎立的世界体育格局,同时,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和
中国体育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更大的发展空间。2000年悉尼奥
运会,中国代表团金牌和奖牌总数首次进入世界3强。1992年6月,《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发布后,体
育界也掀起了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热潮。电视转播权的销售成为组委会探索商业化运作的敲门砖。体育职业联
赛从1994年开始以足球为突破口,大大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繁荣,为体育新闻传播带来新的活力。奥运会已
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体育新闻传播也因有了4年1届的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F1方程式赛车等
规模庞大的高水平竞赛而逐日升温。
4·3 阶段特征
我国体育新闻报道进入全面的国际化范围,记者采访的足迹遍布全球,在世界赛场上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进
行直接采访,丰富了体育信息,受众通过各种媒介基本上都能第一时间掌握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比赛信息,体育媒
体竞争激烈,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电视体育新闻传播呈现多元化(有线体育频道、卫星体育通讯、数
字互动体育频道、网络体育频道),在节目形态上,包括新闻、专题、访谈、转播、包装和交互电视等多种电视手段。
栏目众多,内容丰富。
5 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展望
5·1 传媒技术的不断创新将进一步促进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
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后来的烽烟、旗鼓,再到后来的甲骨文、刻石、竹简、邸报直至近现代的报刊、书籍、广播、
电视(无线、有线、卫星、互动),乃至新兴的第4媒体网络、第5媒体短信,人类传播的历史在不断地更新和演进,
这一切均为体育新闻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印刷出版技术为例,本世纪80年代,新闻出版技术开始告别劳
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铅与火”的时代,迎来了激光与电子的结合、实现电脑激光照排的“光与电”时代。计算
机新闻出版业务综合处理系统的建成,也使新闻出版作业流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写稿、接收、编辑、排版、传版、资
料检索、广告等,都实现了信息数字化。从此,编辑部的采编工作告别了“纸与笔”,资料工作告别了“剪刀和浆
糊”。报纸可以通过卫星传送到异地印刷,也可以送到因特网上嬗变为电子版。目前,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从报纸
到广播电视,再到多功能多用途的宽带有线网络的发展过程,争相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和改造传统媒体,特别
是通过兼并重组,把网络传输手段和广播电视内容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有线网络平台为基础的多媒体发展态势
已初现端倪。当宽带传输网络普及后,能真正体现“内容为王”的特点的宽带网站将是最大的传播平台,它拥有丰
富的视频产品,并配有极为方便的各种搜索软件。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新闻传播的受众可以像看电视一样,选择
综合/专业性的体育宽带网站,也可以选择专项性的宽带网站,体育观众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浏览;既可以随时访
问,也可以在访问时享受大量相关的链接,从而真正遨游于体育新信息的海洋中。
5·2 大众传媒的商业化运作将为体育新闻传播注入活力
体育赛事的商业化运作使得运营商们赚得盆满钵盈的同时(CBA的推广商IMG每年可以从中获利150万
美元),大众传媒也开始伴随商业体育赛事的运营开始了自身的商业化运作进程。尤其是随着加入WTO,国际
传媒和境外资本的不断渗透,成为我国大众传媒不得不面对的挑战,所以经营模式的转变和商业化的运作成为传
媒当前自救的法宝。对体育传媒而言,这无疑给其新闻传播注入了活力。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旗下的羊城报业广告发展有限公司是唯一同时拥有内地体育赛事推广权和体育赛事电
视节目制作权的公司,拥有内地众多赛事包括国家乒乓球赛、排球联赛、保龄球锦标赛、围棋赛事及大学校际足球
联赛之活动推广权。羊城广告制作的《中国体育报道》在全国30多家电视台播出,平均收视人数超过5 000万
人。2000年8月以2·36亿港元资产置换到羊城报业广告发展有限公司70%的股权的Tom.com,与中体产业各
24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第28卷
著名运动员的市场推广,广告宣传策划管理权,中国体育赛事的国
际电视转播权代理,国际赛事国内电视播放权的全权代理,奥运会信息发布及有关咨询。通过这些向跨媒体平台
转型的操作,Tom.com已经初步建立自己的体育产业链。
目前国内的A股市场上,已有4家以传媒为主的上市公司。通过商业化运作,大众传媒自主加入到竞争激
烈的市场经济浪潮中,这无形中也为体育新闻传播提供了更为活跃的报道素材,准备了更为成熟的报道机制,开
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5·3 体育运动的国际化将使体育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奥林匹克运动会和足球世界杯比赛是体育运动国际化最突出的体现。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加入到奥林匹克
运动的大家庭中。根据国际奥委会最新的《市场事务》时事通讯的公布,2002年美国盐湖城举办的冬奥会,全球
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亿观众总共创造了131亿小时收视量,可谓“空前的成功”。而同一年在韩国和日本举
行的第17届世界杯足球决赛更成了全球足球迷们的节日,第一次亮相这次举世瞩目的世界大赛的中国足球队
是吸引了400多名中国记者前往报道。期间,广州《南方体育》每期40版,每版5 000字,每天需要图片和文字就
高达20万字,这一切,均由32支球队的64场比赛来提供。以世界第一运动“足球”为例,正因为这项运动自身的
国际化特征和全球化的属性,通过卫星转播,我们对来自异国他乡的英超、意甲、法甲、西甲、德甲欧洲5大联赛也
表现出丝毫不亚于国内赛事的热情。世界各国人民可以在同一时间观看联盟杯、冠军杯、世界杯、欧锦赛、联合会
杯、丰田杯、亚洲杯、世青赛等各项赛事,而暂时消除文化差异,在这一过程中,各个足球俱乐部的历史、成绩、赛事
举办情况甚至赞助商等内容给全球观众带来共享信息资源,丰富了体育新闻传播的内容。这一点,在雅典奥运会
上体现得更加显著。
5·4 体育人口素质的提高促使体育新闻传播的形式不断创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健康及生命的质量,更加关注世界体坛的风云赛事和安排余暇时间的意
义,于是,体育新闻传播形式的革新成为一种必然。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为例,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在2003年
4月改版时,打破了以往赛事、栏目、新闻的“老三样”;为了满足广大彩民的资讯需求,每天的“早安中国”有各地
体育幸运的报道,周六中午12∶20和周一的足球节目中则有足球幸运的预测和回顾节目。人情味浓郁的“体育人
间”可以说是CCTV-5的“东方时空”,它“讲述和体育有关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了吸引新新人类中的游戏
玩家,新开辟的“电子竞技世界”在周六11∶00播出,它虚拟了一个体育电子世界,涉及的电子游戏有足球、NBA
赛车,有很强的互动性,并且提供诸多电玩资讯,同受众形成联动……所有这些新的传播形式的出台,都在相应层
次上满足了广大受众基于不同需求而对体育传媒提出的期望和要求,可以说,他们的需求直接引发体育新闻传播
形式的革新。
参考文献:
[1] 翁 飚.体育文化与电视文化的交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3).
[2] 郑植友,邓星华.我国体育报刊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1,(1).
[3] 周 伟.媒体前沿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4] 许国强,许 亮.CCTV-5 2003年改版特点综述[J].Sports TV Review,2003,(4).
25第6期肖焕禹,等.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百年回顾与展望

『贰』 女子体育的发展阶段

全国解放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从根本上丧失了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在天灾、人祸、战争重重折磨下的中国人民,体质虚弱,形容憔悴,被人辱为“东亚病夫”,运动技术水平极为低下,同当时的国际水平差距很大,奥运奖牌榜上始终是“零”的记录。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 。同年10月,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50年7月1日,毛泽东同志为《新体育》杂志亲笔提写刊名。1954年,党中央转批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并批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指明了新中国体育的性质、任务和发展方向,极大地鼓舞了体育工作者的斗志,也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必然带动女子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很快便使解放前的所有项目的最高记录得到了刷新。此时,女子体育竞技运动也有了新的突破:田径运动员郑凤荣,1957年在柏林国际田径比赛中,以1.72米的成绩获女子跳高第一名。同年在北京市田径运动会上,以1.77米的成绩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女选手 。被称为“报春的燕子”。标志着中国女子竞技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58年到1976年,是中国各种政治运动最为活跃的时期。由于全国性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使得体育事业跌宕起伏,遭受严重摧残。女子体育也随着全国体育的发展呈现波浪起伏之势。在1959年到1976年间,虽然遇到挫折,但仍然有所收获。在中国运动员获得的22项世界冠军中,女子占7项,达总数的31.8%;在获得的43个世界冠军人数中,女子有13人,占总数的30.2%。
其中,女子定点跳伞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射击也屡破世界纪录。在1961年第26届世乒赛上,邱钟惠获得女子单打冠军;潘多与队友同登珠穆朗玛峰,激励了全国人民;继而,女运动员在第27届、28届世乒赛和1965年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的超凡表现更令人惊喜 体育事业经过拨乱反正,迅速恢复,蓬勃发展。在1979-1983年,国家体委对体育体制改革进行了调研和试点,使体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举世瞩目。在1984-1992年体育改革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形成了国家和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新格局。
1992年以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引下,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中国女运动员在继女排获得世界冠军之后,相继在第23、24届奥运会上取得了显著成绩。1984年以后,女子多数项目在世界体坛上具有了一定的优势。
综上所述,建国以来,中国女子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呈现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56-1983年为第一阶段,此阶段男运动员优势明显高于女子。这一阶段,中国运动员共打破108项世界纪录。其中男运动员为73项,女运动员为35项,女运动员占32.4%;共获得83个世界冠军,其中男运动员53人,女运动员为30人,女运动员占36.1%。第二阶段是1984年以后。女子项目的优势逐渐赶上和超过男子,近二、三年表现得更为突出。从男、女运动员创世界纪录情况来看,1985、1987年两年男子占有一定的优势(主要项目为举重和航模等非奥运项目),而1987年以后,女运动员创世界纪录的数量明显多于男子。
从1979年开始的“全国十佳运动员”评比活动,是促进群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手段之一,也是对运动员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的一次大检阅。从1985年以后评比活动的结果显示,男女运动员荣登光荣榜数量也有一定差异:除1987年男子比例大于女子外,其他几年均少于女子,可见女子运动员的表现更为突出。不仅如此,在国际综合赛事设奖较多的田径与游泳的十佳评选中,女子运动员也占绝大多数席位,展现出
了中国女子田径和女子游泳项目良好的发展水平。

『叁』 身为中国女排唯一一个见证五连冠的队员,梁艳有什么传奇

80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是无数中国人的骄傲。

那么,什么是“五连冠”?他们是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冠军,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冠军,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冠军,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

微笑的黑娃闫亮:中国女排唯一获得“五连冠”的球员

中国女排首次夺冠

中国运动员中,退役后经商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不多。闫亮是一个相对成功的国家。现在,闫亮已经把公司交给了别人,回到了自己的家庭照顾年迈的母亲。闫亮想通过她的陪伴让她母亲的晚年生活更幸福。

『肆』 郎平时代女排队员现在都在干什么

孙晋芳
1983年任江苏省体委副主任、2001年任国家体育幸运中心主任,从2004年起连续十年担任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为中国网球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卸任后将回老家江苏省任职。

张蓉芳
“怪球手”张蓉芳退役后曾短暂担任过女排国家队主教练一职,随后,她调任国家体委训练局副局长,先后分管过排球、跳水等项目和其他工作。现在,张蓉芳在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任党委书记、副主任,也算是没有离开老本行。

陈亚琼
1985年就职于新华社香港分社,近三十年主要工作地点一直在香港,目前是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宣传文体部副部长。陈招娣去世时,她曾撰文缅怀,文笔斐然。

周鹿敏
退役后曾担任上海女排教练,后在上海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从事行政工作,现在是上海市市老年气排球协会会长。

朱玲
这位老女排副攻手退役后先后担任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四川省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目前是四川省体育局局长、党组书记,主抓一线工作。

张洁云
张洁云退役之后在江苏省体育局办公室负责外事工作,目前是江苏省体委办公室副主任。

侯玉珠
退役之后,侯玉珠也出国打了几年球,随后便回到家乡,在福建体委任职。

杨希
尽管与日本影星山口百惠长相神似,但杨希退役后并未进军娱乐圈,选择投身商界之后,杨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雅典奥运女排夺冠之后,她还在自己名下的豪华会所宴请众将士。这些年,她投资房地产、兴建学校,如今杨希已经是老女排当中的首席富姐。

周晓兰
这位老女排主力副攻曾在1998年进入国家体委,出任排球处长,1995年已是体委系统最年轻的副司级领导。不过就在同一年,她辞去公职随丈夫迁往美国,目前定居马里兰州,曾是一家医疗器材公司的部门负责人,现在经营排球俱乐部。

梁艳
作为女排五连冠唯一的全勤运动员,梁艳退役后先在中国人大新闻系学习,毕业后到《新体育》杂志社工作了4年,随后创办了一家体育文化传媒公司,自己任董事长。

曹慧英
曹慧英是中国女排第一任队长,90年代初,她从司局级干部职务上辞职,下海经商。目前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曹慧英国际体育文化公司”,还有一座颇有气势的“龙德行大厦。值得一提的是,曹慧英还拥有大校军衔。

郑美珠
跟姐妹们相比,郑美珠际遇不算太好,当年她远赴德国俱乐部打球,退役后跟丈夫一起经商。据网友爆料,后两人离婚后,郑美珠就职于慕尼黑一家中医疗养院,美其名曰是管理岗位,实际则做的服务员工作。

杨锡兰
告别国家队后,杨锡兰远赴瑞士,在当地一家排球队任教,后与丈夫一起留在瑞士,有一子一女。目前,她很满足于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姜英
1990年移居澳大利亚,在当地做了13年体育老师,2005年执教澳大利亚女排国家队,后辞职回家,安心相夫教子。

陈招娣
2013年4月1日,曾任前女排国家队接应和二传的陈招娣因罹患癌症去世,享年58岁。她生前曾任总政文化体育局局长、总政直工部副政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陈招娣也是中国体育界第一位女少将。

『伍』 求体育期刊投稿地址

体育期刊投稿地址及简介

《篮球》杂志由中国篮球协会主办。
该刊向读者介绍国内外重大比赛消息、评述、趣闻;世界篮球明星的成长及其训练、比赛经验;世界篮球新技术、新战术。
《篮球》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1286( 双月刊)

《田径》杂志由中国田径协会主办。该刊内容有国内外重大比赛消息、评述、趣闻和成绩纪录;世界优秀运动员传记及其成功之路以及田径运动的技术、理论等。
《田径》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1287(双月刊)

《体??》杂志由中国体??协会主办。该刊主要栏目有国内外竞赛、技术训练、知识之窗、群星谱、业余训练、科学研究、宿将回忆录、小资料、健美讲座等。
《体??》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288(季刊)

《游泳》由中国游泳协会主办,该杂志是以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工作者和广大爱好者为对象的群众性专项刊物。介绍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专项运动知识、技术、训练与群众活动以及国内外新动向和优秀运动员。
《游泳》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5号) 100061 CN11--1289(双月刊)

《中国排球》杂志由中国排球协会、新体育杂志社主办。该刊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向排球爱好者普及排球知识,开拓其视野;向排球工作者介绍世界排坛的新技术、新战术及新动向,以促进我国排球事业的发展。
《中国排球》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458(季刊)

《武术健身》杂志由新体育杂志社主办。该刊宣传武术、气功的健身作用、知识和方法;挖掘、介绍祖国民间传统养生法;引导人们科学地进行武术、气功锻炼,注重武德修养,增进身心健康。
《武术健身》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459(双月刊)

《学校体育》杂志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主办。该刊主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动态和经验;协助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业务进修。辟有行政管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课余训练、国外学校体育、人物志、信息台等栏目。
《学校体育》杂志社(北京体育学院内) 100084 CN11--1524 (双月刊) 主编:赖天德

《中国体育》杂志是国家体委主办向海外华人宣传我国体育的综合性刊物,介绍我国体育战线取得的成就,扩大中国体育在海外的影响。主要栏目有体育竞赛、群众体育活动、民族体育、中国武术传统健身方法、体育名人介绍等。
《中国体育》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CN11--1753(月刊)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主要介绍本院体育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各个项目的技术分析,专题调研和经验总结,以及国内外体育科研成果、经验和动态等。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体育学院内) 100084 CN11--2096(季刊)

《中国体育科技》杂志由国家体委科研所、情报所主办。该刊介绍体育科研成果、交流训练经验,沟通国内外科技信息。设有科研成果、调研报告、专题论文、经验总结、问题探讨等栏目。
《中国体育科技》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2284(月刊)

《体育文化导刊》

地址:北京崇文区天坛东里中区中14号 邮政编码:100061

E-mail:[email protected]

《体育科技文摘》由国家体委体育情报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共同主办。国内唯一的体育科技情报检索类文摘期刊,属国家科委国内外科技期刊检索系列,公开发行。该刊通过文摘、简介和题录三种形式报道国外的体育科技文献,对部分重点期刊做较全国的报道。通过该刊可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了解广泛的体育科技信息,它是从事体育科研、教学、训练管理工作的各级人员必备的工具书。
《体育科技文摘》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100061 CN11--2459 (双月刊)

《健康顾问》杂志由人民体育出版社主办。该刊普及健康、养生、预防疾病的知识,根据不同年龄组、不同工作性质的需要,就人的发育、生长、心理、生理以及健身防病等方面,介绍各种知识与方法,注重介绍国内外各种行之有效的体育疗效方法和健身方法。
《健康顾问》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CN11--12979(季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学会主办。该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刊登运用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理论,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提出的各种医学问题的研究成果,以促进我国运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增强人民体质。主要栏目有论著、综述、国外动态、研究方法、临床与研究报道、文摘、简讯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11号)100061 CN11--12989季刊)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是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主办的体育学术刊物。本刊紧密联系实际,刊登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力求反映当代体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读者对象为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北三环路21号) 100088 准印证号:8903689(半年刊)

《体育教学》杂志是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出版发行的科普性季刊。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对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交流体育教学经验,探讨中、小学体育教学理论、方法,以及教学改革;研究青少年体质等问题。本刊主要面向中、小学体育教师和管理干部。
地址:北京北三环西路11号,邮政编码:100088,CN11-3145/G8,ISSN1005-2410(季刊)

E-mail:[email protected]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是为从事体育教学、科研人员及体育院校师生提供科技信息和学术争鸣园地的专业性刊物。主要内容有基础理论、体育教学研究、学校体育、体育科学理论等。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天津体育学院内) 300381 CN12--1140 (季刊)

《内蒙古体育科技》是内蒙古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体育科学综合性刊物。辟有体育理论、运动训练、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生化、运动选材等栏目。
《内蒙古体育科技》编辑部 (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14号) 010030 准印证:15--1064(季刊)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沈阳体育学院主办。该刊以体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为主,鼓励对新学科的探讨和对体育边缘学科领域的开拓。主要栏目有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科研、学生园地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一段一号) 110032 CN21--1081 (季刊)

《沈阳体育学术》杂志是由沈阳市体育科学学会、沈阳体育学院科研处主办。主要栏目有体质与选材、教学与训练、评价与评估方法、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科技工作简讯等。
《沈阳体育学术》编辑部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一段一号) 110032 准印证:031(季刊)

《辽宁体育》杂志是由辽宁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该刊立足辽宁,面向全国,宣传报道党的体育方针、政策,传播体育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交流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经验。主要栏目:体育论坛、工作研究、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体育科研、竞赛与裁判等。
《辽宁体育》编辑部 (沈阳市和平南大街42号) 110061 CN21--1123(月刊)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长春市自由大路34号)130022 准印证号:149
副总编:肖桂华 吉林体育学院编辑出版,是以反映本院教学、训练和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也是同各高等院校之间交流体育教学、训练经验、探讨体育理论、介绍体育科研成果的阵地。读者对象:体育教师、教练员及体育爱好者。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上海清源环路650)200433 CN31--1005(季刊)
本刊以反映本院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同时对外开展学术交流,以促进体育教学、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加强新学科的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体育人材。主要栏目有基础理论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运动技术与战术,体育组织与管理,学校体育,国外体育,体育史料等。

《上海体育》编辑部(上海市南京西路150号) 200003 CN31--1054 (月刊)
上海市体委主办的《上海体育》杂志为综合性体育刊物。旨在宣传我国体育运动(侧重上海)的成绩和体育界的精神风貌,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主要栏目有人物专访、赛场内外、大赛前后、学校体育、超级名星、国际体坛、健身之道、棋牌篇、友谊之路等。

《国外体育科技》编辑部 (上海体育学院内) 200433 准印证:160(季刊)

《体育与科学》杂志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综合性刊物。辟有社会科学工作者论体育,体育文化研究、奥林匹克思想研究、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校体育、体育科研与运用等栏目,集思想性、实用性、知识性为一体,是体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南京市孝陵卫) 210014 CN22--1208(季刊)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南京市孝陵卫南京体育学院内) 210014

《浙江体育科学》编辑部 (杭州市体育馆路104号)310004 CN--1128(双月刊)
由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浙江体育科学》杂志是综合性体育科技刊物。旨在探索和研究当代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和趋势,介绍和交流体育学术研究、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群众体育、体育管理等领域中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并注重反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体育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提供国内外体育信息和动态。主要栏目有体育战略预测、新技术革命与体育、争鸣论坛、改革之窗、体育学术研究、运动训练与技术、学校体育、讲座与函授等。

《福建体育科技》是福建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研所主办的一个旨在介绍体育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办法的综合性体育刊物。本刊辟有体育理论、运动训练、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学校体育、体育译文等栏目。
《福建体育科技》编辑部(福州市五一路状元巷17号) 350005 CN35--1093(季刊)

《体育教学与研究》杂志由福建省体育卫生教育研究会和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主办。本刊主要是反映体育系教学、科研和普通中学、中等师范、中专、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学改革、课余训练等情况。本刊辟有教学改革、教书育人、体质调研、学校管理、课余训练、师资培养、体育卫生知识、体育译文和体育信息等栏目。
《体育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内) 350007 准证号:042(季刊)

《福建体育学院学报》是本院的学术窗口,面向广大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广大体育工作者。主要反映本院的体育科研成果,登载体育发展战略与改革、教学训练与人材开发,学科理论与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旨在加强学术交流,为提高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运动技术水平服务。
《福建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厦门市集美镇) 361021 准印证号:118 (半年刊)

《山东体育科技》杂志是由山东体育科学学会、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围绕本省体育工作的重点,传播国内外体育科技情报信息;介绍、推广国内外体育科研新成果。主要栏目有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学校体育、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技战术分析、仪器器材研制、体育科研文摘等。
《山东体育科技》编辑部 (济南市文化东路45号 250014 CN37--1011(季刊)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由武汉体育学院主办。该刊主要登载当代体育科学研究成果,旨在发展体育理论,加强学术交流。主要栏目有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教学训练与人材开发、基础理论与技术应用、科技文献与信息等。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武汉市卓刀泉) 430076 CN42--1105 (季刊)

《湖北体育科技》杂志是由湖北省体育科技研究所主办的,以介绍国内外体育科研的新方法、新动态为主。主要栏目有运动训练、运动医学、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体育教学、经验介绍、学校体育等。
《湖北体育科技》编辑部(武汉市武昌体育场) 430060 CN42--1177 (季刊)

《湖南体育科学》是湖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1979年1月创刊。主要栏目有运动训练、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校体育、体育科研、体育译文等。读者对象:体育科研人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
《湖南体育科学》编辑部(长沙市体育馆路1号)410005 CN43--111(季刊)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广州市沙河水荫路)510503 CN44--1129(半年刊)
《广东体育科技》编辑部 (广州市较场西路16号) 510056 CN44--1226(季刊)

《广东体育科技》杂志是由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是体育科技方面的综合性刊物。主要介绍国内外体育科研新成就,侧重探讨田径、游泳、足球、举重等项目的训练方法、运动技术及战术,介绍现代科技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主要项目有综合、田径、游泳、足球、举重、体??、技巧、篮球、排球、运动生理、运动医学等。

《体育学通讯》杂志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会刊。是全国高校体育教师、卫生保健人员和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学术阵地和进修园地。设有体育课程建设、大学生体质研究、卫生保健教育、课余运动训练、体育学知识和信息等栏目
《体育学通讯》编辑部(广州市华南师大体育系) 510631 准印证号:417(季刊)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以报道本院学术研究较有特色的体育史、武术、运动医学和新兴体育学科为重点。辟有体育史与体育理论、体育技术、教学和训练、体育基础学科理论、运动医学、学校体育等栏目。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成都市南效公园右侧) 610041 CN51--1097(季刊)

《体育科学》(双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677X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95/G8 地址:北京体育馆路5号 邮政编码:100763 E-mail:[email protected]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季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6710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812/R) 地址:北京体育馆路11号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邮政编码:100061 电话:(010)67112233-2504 传真:(010)67146035

《教育教学研究论丛》(双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9605 国内统一刊号:CN11-1038/F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东26——24号 邮政编码:221008 电话号码:0516—3897572;5663312 E-mail:[email protected]

『陆』 6人制排球运动在哪一年传入我国的哪里

1950年7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清华大学举办了全国体育工作者暑假学习会。在学习会上,北京大学林启武教授向全国体育工作者介绍了六人制排球比赛的规则与办法。

参加学习会的100多人经过学习、领会对六人制排球产生了兴趣,并且掌握了初步的知识。这些学习班学员都成了开展六人制排球的“火种”。同年8月,虞积刚、阎维仁在《新体育》杂志上撰文,详细介绍了六人制排球的比赛规则及简单的攻、防战术。

1951年5月,林启武教授又撰文叙述了六人制排球的特点及打法。中国排球界在初步了解六人制排球的基础上,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六人制排球与九人制排球的不同点上。由于两者规则有很多不同,技术打法差异也很大,因而探讨规则、研究技术成为这个阶段各种学习活动的中心内容。

这对中国当时学习六人制排球以及从九人制排球过渡到六人制排球是不无作用的。排球界很快进入了边学习、边实践的阶段。

(6)新体育杂志中国女排扩展阅读:

1900年-1910年,排球运动先后传入亚洲的印度、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由于当时亚洲各国室内运动场馆远不如美国,来亚洲的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干事们根据亚洲的具体情况,介绍、传授了在室外开展的十六人制排球。

亚洲前三届远东运动会排球比赛都是采用的十六人制比赛。1919年第三届远东运动会后,比赛规则有了较大的修改,将十六人制改为十二人制,场地由90×45英尺缩小为80×40英尺。1927年又将十二人制改为九人制。九人制排球一直延续到1949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九人制排球一直流行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

『柒』 中国女子排球联赛的发展

一、中国排球运动的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不断地向中国渗透,作为文化现象的体育也不例外。西方不少的竞技运动项目逐步在中国开展起来,排球运动就是这些竞技运动项目中的一种。据一些体育史学家考证,排球运动是在1905年传入中国的。排球运动刚传入我国时,它的最初名字叫“队球”。我国首先开展这项活动是在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华南地区:1905年,排球运动首先在广州南武中学和香港皇仁书院开展。1913年远东运动会参赛选手许民辉(广东籍)积极推广排球。将这项活动向郊县城乡推广。一年后,排球运动已成了广东广大青年农民、职工都喜爱的活动,该省几十个县广泛开展、组织竞赛,发展速度惊人。在这个基础上涌现出了不少的著名排球运动员和著名排球队,并组织起了体育协会——广东排球联合会。
华东地区:上海是开展排球运动比较早的城市之一。1908年,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派遣爱克斯纳(M·J·Exner)医生来华担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主任,他在青年会体育训练班上讲授和介绍了包括排球在内的多种体育运动项目。从1912年至1924年,基督教青年会通过举办体育干事训练班来推广排球运动,12年间,先后培养了9批体育教师和干部,其中一部分人后来成了各地推广排球运动的骨干。
华东地区排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地区,除上海外,还有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福州市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潘竹孙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学员。他将所学到的排球知识、技术和练习方法带回了福建,为福建排球运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华北地区:早在1910年前就有少数教会学校开展排球活动,但尚未成为竞赛项目。直到1914年第二届华北运动会在北京天坛举行时,才正式设立排球的竞赛项目。
华北运动会自第二届首设排球竞赛后,一度在比赛中取消排球项目达十年之久,直到1924年第十一届时才恢复排球比赛,华北排球运动发展之迟缓,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华北排球运动的开展已经不局限于几个大城市了。排球运动传到了山东半岛的烟台、青岛等地,这些地区也组织了许多比赛,为排球运动的推广普及作出了贡献。
二、六人制排球的实行
1900年-1910年,排球运动先后传入亚洲的印度、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由于当时亚洲各国室内运动场馆远不如美国,来亚洲的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干事们根据亚洲的具体情况,介绍、传授了在室外开展的十六人制排球。亚洲前三届远东运动会排球比赛都是采用的十六人制比赛。1919年第三届远东运动会后,比赛规则有了较大的修改,将十六人制改为十二人制,场地由90×45英尺缩小为80×40英尺。1927年又将十二人制改为九人制。九人制排球一直延续到1949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九人制排球一直流行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
在50年代,世界最高水平的排球赛都是采用六人制比赛。例如: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男子排球世界锦标赛,世界青年联欢节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都是采用六人制比赛。为了适应国际比赛的需要,中国开始学六人制排球技术和比赛规则。1950年7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清华大学举办了全国体育工作者暑假学习会。在学习会上,北京大学林启武教授向全国体育工作者介绍了六人制排球比赛的规则与办法。参加学习会的100多人经过学习、领会对六人制排球产生了兴趣,并且掌握了初步的知识。这些学习班学员都成了开展六人制排球的“火种”。同年8月,虞积刚、阎维仁在《新体育》杂志上撰文,详细介绍了六人制排球的比赛规则及简单的攻、防战术。1951年5月,林启武教授又撰文叙述了六人制排球的特点及打法。中国排球界在初步了解六人制排球的基础上,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六人制排球与九人制排球的不同点上。由于两者规则有很多不同,技术打法差异也很大,因而探讨规则、研究技术成为这个阶段各种学习活动的中心内容。这对中国当时学习六人制排球以及从九人制排球过渡到六人制排球是不无作用的。排球界很快进入了边学习、边实践的阶段。
三、建立等级制度及培训教练员
为了提高中国的排球运动水平,在50年代初,中国提出了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口号。苏联推行的体育制度是当时中国学习与借鉴的重要方面之一。具体地说,就是学习与借鉴苏联运动竞赛的等级制度以及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等级制度,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这有利于调动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向高一级目标奋进。
1956年4月,国家体委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裁判员等级制度条例》(草案)。条例规定运动员等级分为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和三级运动员;裁判员等级分为国家级裁判员、一级裁判员、二级裁判员和三级裁判员。并规定了达到各种等级的具体条件、证章和证书。
1958年6月21日和1958年7月11日国家体委两次修定了等级制度,并制定了《排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具体地规定了各级运动员取得称号的标准。
1958年6月21日,国家体委首次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练员等级制度》(草案)(注:这个草案未能施行;1963年5月10日国家体委公布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练员等级制度》,也未能在实践中贯彻落实)。
总之,中国排球界在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方面和体育等级制度方面没有生搬硬套,而是吸取其精华。
四、加盟国际排联
新中国排球队参加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青年联欢节等排球比赛活动之后,中国排球队朝气蓬勃的精神和独特的技术引起了国际排坛的注意。
1953年中国排球协会成立,张之槐任大大。1953年11月张之槐、马启伟以中国排球协会的名义参加了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国际排球联合会的行政会议。1954年1月11日,国际排球联合会正式承认并接纳中国排球协会为正式会员。1956年8月,由国际排联主办的男子第三届和女子第二届世界排球锦标赛在法国巴黎举行。国际排联正式向中国男、女排球队发出了邀请。
中国排协很重视这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并于1956年2月通过选拔,组成了国家男、女排球代表队。代表队在上海、北京进行了集训,而且还在7月14日-8月9日访问了苏联、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在此期间男女队各进行了11场比赛。中国男女队还参加了在保加利亚举行的四国排球联赛。参加的国家有中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这些比赛是中国队准备参加巴黎锦标赛所进行的赛前锻炼。
8月30日至9月12日,17个国家的女子排球队和24个国家的男子排球队云集巴黎,参加了本届盛会。队数之多,是世界排球锦标赛历届之首。
五、发球革命和修改拦网规则
1957年,广东男排根据排球比赛的对抗规律和本队的具体条件,在当时举行的全国排球甲级联赛中,大胆地运用了勾手大力发球技术。在实践中,他们通过系统的、严格的训练,摸索出一套运用大力发球的规律。他们把发球与接发球的训练比例扩大到整个技术训练的60%左右,使发球与接发球技术的训练有了数量上的保证,因而在比赛中发球得分多,一传失误少,一次进攻占了很大的便宜。1957年广东男排由全国前6名以外的队,一跃而进入了前3名,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的勾手大力发球。1958年全国甲级联赛,广东男排又由1957年的第三名上升到第二名,大力发球仍是他们致胜的“法宝”。
在广东队的带动下,大力发球风靡全国,不仅甲级队普遍采用,乙级队以及参加锦标赛的各队都开始广泛地运用;不仅男子队采用,女子队也有不少队员采用。这个时期来华访问的外国队都尝到了中国队大力发球抢攻的苦头,一场比赛他们的一传要丢18分左右,最多的高达25分。
当大力发球技术还在方兴未艾的时候,另一种攻击性很强的发球——上手飘球技术也出现了。中国最早运用这种新技术的是上海“红队”(即上海体院竞技指导科队)的龚俊平。当时,上海“红队”和上海“蓝队”都以大力发球见长,而上海红队除采用大力发球之外,龚俊平的上手飘球也是红队得分的重要手段。当时虽然还没有人从理论上对这一技术进行总结和提炼,但在实践中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发球的威力。
总之,大力发球和上手飘球的出现对中国排球的技术、战术是一次推动,或者说是一种技术革命。它使排球各项技术间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
1964年,国际排联在日本东京举行会议,修改了有关“拦网”的规则。修改后的规则条文为:“当一方扣球前,另一方前排队员身体任何部分越过球网上沿以上的垂直平面触球,即为过网触球犯规,但当一方队员扣球或吊球后,另一方拦网队员过网触球不算犯规。”这明确地规定了在对方扣球后拦网手可以过网拦球。
这个变化对于拦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转变。在此之前,拦网手无论在扣球前还是在扣球后,都绝不允许过网。因此,拦网的手型是手腕后仰在网侧形成一个与网子平行的平面来阻挡对方的扣球。所以,人们仅仅把拦网看作是防守的第一道防线。修改后的规则允许拦网手过网拦击,完全改变了拦网技术单纯防御的性质。队员可以通过拦网将对方的扣球拦死在对方的场地内而得分或得发球权。

『捌』 老一代中国女排三连冠的成员都有谁

1.1981年:

主攻:郎平、张蓉芳、杨希

副攻:周晓兰、陈亚琼、梁艳、曹慧英、朱玲

二传:孙晋芳、周璐敏

接应:陈招娣、张洁云

2.1982年:

主攻:郎平、张蓉芳、姜英

副攻:陈亚琼、梁艳、周晓兰、曹慧英、朱玲

二传:孙晋芳、杨锡兰

接应:郑美珠、陈招娣

3.1984年:

主攻:郎平、张蓉芳、姜英、侯玉珠

副攻:梁艳、杨晓君、朱玲、周晓兰、李延军

二传:杨锡兰、苏慧娟

接应:郑美珠

1980年代初的中国,正是百废待兴,女排以拼搏精神赢得三连冠和五连冠的成绩,中国女排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更是中国在80年代腾飞的象征。

(8)新体育杂志中国女排扩展阅读

1982年,中国女排参加在秘鲁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初赛对美国队曾以盘数0-3落败,主教练袁伟民果断起用年轻队员梁艳、郑美珠,结果中国女排以3-0轻取古巴,赢得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一役。中国女排在决赛以直落三局轻取主办国秘鲁,首次获得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

尽管在1983年的亚洲锦标赛决赛败于日本,进入调整期的中国女排仍是洛杉矶奥运会的夺标热门。

1984年,中国女排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洛杉矶奥运会,虽然中国女排又在分组赛被宿敌美国队击败,其后却越战越勇,最终,中国女排在决赛以直落三局轻取主办国美国,报却分组赛一败之仇,并首次获得奥运金牌,同时亦成为女子排球三连冠。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

『玖』 当年跟郎平一起夺冠的女排元老,还从事排球吗

她们都离开了主赛场,可是对于她们来说,排球对于她们人生的影响仍然引导着她们,或者是在幕后或者是单纯的关注着,她们的心始终还是看着女排。

她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或是在幕后或是相关行业,但是不论是哪一个行业她们都在不停地创造着独属于她们的一片未来,因为她们身上的是中国女排精神,她们始终不会忘记的中国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