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美国女排
㈠ 2008北京奥运会美国女子排球队15号队员是谁
2008北京奥运会美国女子排球队15号队员是洛根·汤姆。
洛根·汤姆,1981年5月25日出生于美专国属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女排进入21世纪以来的代表性球星,也是最为中国排球观众所熟悉的美国队员,在场上司职主攻,2000年1月正式进入美国国家队。
2008年北京奥运会美国女排参赛名单
主教练:郎平
球员名单
1号娜玛尼
2号斯科特
3号汉尼夫
4号博格
5号斯科拉
6号戴维斯
7号波恩
9号乔茵斯
10号格拉斯
11号阿莫·桑托斯
12号维洛比
15号洛根·汤姆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称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在北京举办。
㈡ 斯科特简介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是一位英国海军军官。他未能实现自己第一个到达内南极的壮志。他的竞争对手罗容阿尔德·阿蒙森抢先一个月到达了那里。
1910年6月,斯科特乘坐“特拉·诺瓦号”启程。途中,他听说阿蒙森也正在前往南极。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一队人马离开自己的宿营基地,前往南极。暴风雪使旅行十分艰难。因此,1912年1月3日,斯科特决定只带4位同伴前行,他们是爱德华·威尔逊、劳伦斯·奥茨、亨利·鲍尔斯和埃德加·埃文斯。
㈢ 2oo8奥运会美国女排3号
2008奥运美国女排阵容:
主攻:纳玛尼(1号) 格拉斯(10号) 维鲁比专(12号) 汤姆(15号)
副攻:属斯科特(2号) 乔因斯(9号) 波恩(7号)
二传:阿莫(11号) 博格(4号)
接应:汉尼弗(3号)
自由人:戴维斯(6号) 斯科拉(5号)
㈣ 波恩和斯科特两位美国女排的副攻手,谁在北京奥运会发挥的更好
斯科特
㈤ 北京奥运会美国女排10号是谁
2008年北京奥运美国队10号是:格拉斯
美国女排阵容:
主攻:纳玛尼(1号) 格拉回斯答(10号) 维鲁比(12号) 汤姆(15号)
副攻:斯科特(2号) 乔因斯(9号) 波恩(7号)
二传:阿莫(11号) 博格(4号)
接应:汉尼弗(3号)
自由人:戴维斯(6号) 斯科拉(5号)
㈥ 关于斯科特的资料
斯科特,60年代他就职于英国广播公司,70年代他曾是欧洲商业电视片领域最富创造力的人。涉足影坛的里德利·斯科特很快成了70年代最有希望的导演之一,1977年的《The Duellists》是一部真实再现拿破仑时代的战争题材影片,该片在戛纳电影节赢得了大奖。1979年的《异形》,再次大获成功,成为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奠定了他重量级导演的地位,也为他迎得了科幻、恐 怖片大师的美名。1982年他拍摄《2020》(Blade Runner)陷入了麻烦的泥潭,为了影片过于复杂的内容他多次与摄制组发生冲突,最终影片还是遭到了电影艺术家们的抨击,票房也遭惨败,直到90年代早期,这部影片在家庭市场中发行,才重新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幻电影的杰作。
此后斯科特继续他的事业,1986年拍摄了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诡秘怪谈》(Legend)。1989完成了《黑雨》(Black Rain),迈克尔·道格拉斯在片中扮演一名在日本执行任务的堕落警官。1991年,他的《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获得评论界的赞誉,同时赢得了票房上的成功,影片由吉纳·戴维和苏珊·萨兰登主演,获得最佳导演奖在内的六项奥斯卡提名,影片的成功,又一次证明了斯科特的价值。不过好景不长,1992年的影片《1492:天堂的征服》(1492:Conquest of Paradise)又一次让他走入了低谷,之后的几年中,他一度息影。
1996年,斯科特重整旗鼓,执导了动作片《巨浪》(White Squall),讲述了一群十几岁的男孩在海上的历险故事,影片表现不佳。1997年,斯科特执导影片《G.I. Jane》仍不走运,不得已斯科特暂时当了制片人与他的兄弟汤姆·斯科特(曾于1986年执导《壮志凌云》,1998年执导《国家的敌人》)合作,在1998年他们制作完成黑色喜剧片《Clay Pigeons》后,斯科特再一次回到了导演的位置。2000年他拍摄了《角斗士》(Gladiator),影片由拉塞尔·克罗主演,是一部预算成本达1亿元,长达154分钟的巨作。影片放映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评论家大多给予了好评,认为它重现了大制作的辉煌,但也有一些人不以为然认为它渲染过了头。
㈦ 找一则有标题、引题、副题的新闻
一、标题:对抗赛。
二、引题:自内2005年郎平担任美国队容主教练之后,美国队曾经7次和中国队交锋。
三、副题:均被冠以“和平大战”的称谓。
四、正文:
昨晚,首都体育馆上演女排第四轮焦点战役,陈忠和率领的中国女排和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展开第八次“和平大战”。中国队在2∶1领先的情况下被美国队拖入决胜局,决胜局中国队不敌美国,最终2∶3告负,五局的比分为25∶23、22∶25、25∶23、20∶25和11∶15。
五、结尾:
此战之前,中国队在上一轮在决胜局之争中输给了古巴队,而美国女排唯一的失利也是不敌古巴。本场比赛无论谁取胜都将提前锁定小组出线权,并有望在小组获得较好的名次。
第四局比赛成为转折点。在打成18平之后,斯科特的扣球得手,中国队连续三次进攻失误,美国队以22∶18领先,并顺势拿下第四局。 在决胜局中,美国队打出6∶1的梦幻开局。
㈧ 04奥运美国女排队员名单
2 斯科特 Danielle Scott 副攻 1972.10.01 188cm 84kg 325cm 302cm
3 汉尼弗 Tayyiba Haneef 主攻 1979.03.23 200cm 82kg 328cm 312cm
5 德鲁里 Sarah Drury 自由人 1981.06.17 165cm 59kg 285cm 268cm
7 布朗 Heather Bown 接应二传 1978.11.29 188cm 90kg 301cm 290cm
8 威尔金斯 Katherine Wilkins 主攻 1982.05.10 193cm 81kg 309cm 299cm
9 乔尼斯 Jennifer Joines 副攻 1982.11.23 191cm 82kg 315cm 301cm
10 克劳福德 Therese Crawford 主攻 1976.08.26 178cm 64kg 312cm 304cm
11 阿莫 Robyn Ah Mow-Santos 二传 1975.09.15 187cm 67kg 291cm 281cm
12 梅特卡尔夫 Nancy Metcalf 接应二传 1978.11.12 186cm 73kg 314cm 292cm
15 戴维斯 Nicole Davis 自由人 1982.04.24 167cm 73kg 284cm 266cm
18 布思 Cassandra Busse 副攻 1982.01.15 190cm 82kg 310cm 298cm
19 亨特 Lindsey Hunter 二传 1984.03.30 178cm 69kg 296cm 285cm
㈨ 斯科特的资料
斯科特目录
1 英国海军上校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
最后的跋涉——斯科特海军上校日记片断
美科学家为英南极探险家正名
2 美国女排老将斯科特
[编辑本段]1 英国海军上校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是一位英国海军上校。他未能实现自己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壮志。他的竞争对手罗阿尔德·阿蒙森抢先一个月到达那里。
1910年6月,斯科特乘坐“特拉·诺瓦号”启程。途中,他听说阿蒙森也正在前往南极。
右图:这幅斯科特的照片是由英国南极探险队队员赫伯特·庞廷拍摄的。不久,庞廷和一部分队员奉命回到基地,留下斯科特和他的10名同伴向南极挺进。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一队人马离开自己的宿营基地,前往南极。暴风雪使旅行十分艰难。因此,1912年1月3日,斯科特决定只带4位同伴前行,他们是爱德华·威尔逊、享利·鲍尔斯和埃德加·埃文斯、劳伦斯·奥茨。
1月17日,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但是,阿蒙森的挪威国旗已经在那里飘扬。他们深感失望,踏上了归途。埃文斯因精神失常死去;奥茨因患严重的冻伤,不愿连累别人,主动要求出去走一圈,在这种环境下,出去只会....剩下的3个人不得不扎营,以躲避恶劣的天气。但3月29日这天,斯科特等3人都死在离开他们的宿营基地几千米处。
人们知晓斯科特最后一次旅行的详情,因为他的日记记到了最后一天。1912年11月,一支搜寻队发现了这本日记,以及斯科特等3人的尸体。3人的尸体被就地掩埋,如今于南极冰下的深处。奥茨的尸体始终未被找到。
探险英雄
斯科特被英国人称为20世纪初探险时代的伟大英雄。1910年6月1日,他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向南极点发起冲刺。当时,挪威人罗阿尔德·阿蒙森也率领着另外一支探险队向南极点进发。两支队伍展开了激烈角逐,都想争取“国家荣誉”。结果阿蒙森队于1911年12月14日捷足先登,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抵达,比阿蒙森队晚了一个多月。不幸的是,在返程途中,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斯科特队供给不足,饥寒交迫。他们在严寒中苦苦拼搏了两个多月,终因体力不支而长眠于皑皑冰雪中。
早在最后一次南极远征之前,斯科特就已经是英国的民族英雄。他在1902-1904年间首次进行南极探险,相关游记《发现之旅》曾是英国最畅销的书。而他最后一次南极探险的悲壮故事更是激励了一代代英国人。
[编辑本段]最后的跋涉——斯科特海军上校日记片断
1月27日,星期六
上午我们是在暴风雪肆虐的雪沟里穿行。该死的雪拱起一道道的波浪,看上去就像一片起伏汹涌的大海。威尔逊和我穿着滑雪板在前边开路,其余的人步行。寻找路径是一件艰巨异常的工作……我们的睡袋湿了,尽管湿得不算太快,但的的确确是在越来越湿。我们渐渐感到越来越饿,如果再吃些东西,尤其是午饭再多吃一点,那将会很有好处。要想尽快赶到下一个补给站,我们就得再稍微走快一些。下一个补给站离我们不到60英里,我们还有整整一星期的粮食。但是不到补给站,就别指望真正地饱餐一顿。要走很长的路,然而,这段路程又无比艰辛……
2月1日,星期四
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艰苦跋涉。用4小时45分走完了8英里。晚上8点我们还在走。我们只在12月29日才草草吃过一次午饭,当时离开补给站才一星期。按一天三顿计算,我们手里还有8天的粮食,到达下一站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埃文斯的手指头现在情况很糟,掉了两个指甲。是冻伤……
2月17日,星期六
今天情形很坏。埃文斯睡足一觉以后显得好些了。他像往常一样说自己一切正常。他还是走在原来的位置上,但半小时后他弄掉了滑雪板,不得不离开雪橇。路面情况极为恶劣。后来我们停了大约1小时,埃文斯跟了上来,但走得很慢。半个小时后他的鞋又丢了,我们站在纪念碑岩半腰眺望埃文斯,后来又扎下帐篷吃午饭。饭后埃文斯还是没露面,我们四处张望,看见他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这下我们警觉起来,四个人一齐往回滑去。我第一个来到这个可怜的人身边,被他的样子惊呆了。他跪在雪地上,衣装不整,手套没了,手上结满了冰凌。他眼里射出疯狂的目光。我问他出了什么事,他慢慢地说他也不知道,只说他觉得自己一定是昏过去了。我们扶他站了起来,走了两三步他又倒了下去。他完全被冻僵了。威尔逊、鲍尔斯和我回去拖雪橇,奥茨留在原地照顾他。我们回来的时候,埃文斯失去了知觉。我们把他抬进帐篷后,他依旧不省人事。午夜12点30分,他平静地死去了。
2月22日,星期三
不用说,我们命定要经历归途中最严峻的时刻了。今天出发以后不久,东南风变得异常猛烈,风狂扫着地面。我们马上失去了本来就模糊难辨的路标。午饭时根本没见到期望中的圆锥形石头路标。……但这些倒霉事并没让我们心灰意懒,这的确应该记录下来。晚上,我们喝了一顿马肉做的浓汤,美味可口,真叫人气力倍增、精神振奋……
2月26日,星期日
现在是夜间,冷极了。我们双脚冰凉地出发了,因为白天穿的鞋袜根本没有晾干。我们谨慎地消耗着食粮,但我们的食物还应当再多一点才够用。我巴望着下一个补给站,现在离我们只有50英里。到了那里,我们就能够带足补给,继续前边的路程了。
关于斯科特临死前的书信(茨威格)
那些书信写得非常感人。死亡在即,信中却没有丝毫悲哀绝望的情意,仿佛信中也渗透着那没有生命的天空下清澈的空气。那些信是写给他认识的人的,也是说给全人类听的;那些信是写给那个时代的,但说的话却是千古永垂的。
他给自己的妻子写信。他提醒她要照看好他的最宝贵的遗产——儿子,他关照她最主要的是不要让儿子懒散。他在完成世界历史上最崇高的业绩之一的最后竟作了这样的自白:“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他仍然为自己的这次决定感到光荣而不是感到遗憾。“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他怀着最诚挚的友情给那几个同他自己一起罹难的伙伴们的妻子和母亲写信,为他们的英勇精神作证。尽管他自己即将死去,他却以坚强的、超人的感情——因为他觉得这样死去是值得纪念的,这样的时刻是伟大的——去安慰那几个伙伴的遗属。
他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谈到自己时非常谦逊,但谈到整个民族时却充满无比的自豪,他说,在这样的时刻,他为自己是这个民族的儿子——一个称得上儿子的人而感到欢欣鼓舞。他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他在临死时还对朋友作了友好的表白,这是他在一生中由于男性的倔强而没有说出口的话。他在给他的最好的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您这样令我钦佩和爱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您表示过,您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您有许多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您。”
他最后的也是最精彩的一封信是写给他的祖国的。他认为有必要说明,在这场争取英国荣誉的搏斗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却无个人的过错。他一一列举了使他遭到失败的种种意外事件,同时用那种死者特有的无比悲怆的声音,恳切地呼吁所有的英国人不要抛弃他的遗属。他最后想到的仍然不是他的命运。他写的最后一句话讲的不是关于自己的死,而是关于活着的他人:“看在上帝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以下便是几页空白的信纸。
(摘自《夺取南极的斗争》,舒善昌译)
[编辑本段]美科学家为英南极探险家正名
新华网2001年9月14日电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层管理署的一位科学家日前推出一本新书。这本新书提出的观点是,近90年前英国人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进行的南极探险活动之所以失败,罪魁祸首并不是斯科特决策的失误,而是变幻无常的寒冷天气。
以前的评论总是说,是斯科特的决策失误导致他和他的4位队友用雪橇拉着设备,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公里之后,最终走上黄泉路。但是在本月新书《最寒冷的三月》中,作者苏珊·所罗门说,1911~1912年的冬天,长达几周最低温度为-37°C的天气要比往常的天气寒冷得多,正是这严寒的天气打乱了斯科特经过周密研究的探险计划。
身为大气研究化学家的所罗门分析了寒冷天气对斯科特一行人的设备所产生的影响,并检查了她从世界各地找到的书籍和日记对当时的天气状况的记载。所罗门本人1999年因发现南极洲上空臭氧层减少的原因而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她在首次前往南极洲进行臭氧层研究之前,就开始阅读斯科特和他的队友写下的日记。
所罗门把这些信息与南极洲自动气象站过去17年内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其中一些数据收集的地点距斯科特的探险路线仅几公里。自动气象站显示的数据表明,这些年里,只有1988年的气温下降到了和斯科特前往南极探险时一样低的温度,而且持续的时间一样长。所罗门对斯科特一行采取的正确决策和失误之处进行了客观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这并不是在为他(斯科特)贴金”。
所罗门说,斯科特一行在研究了规模较小的探险活动和历史记录的基础上,估计到了南极洲的天气会十分糟糕。
他们因此计划在雪橇上使用帆来增速,以便能够“一路飞奔回家”。所罗门称,这个计划很不错。在斯科特南极之行的几周前,由罗阿尔·阿蒙森率领的挪威探险队已登上南极大陆,他们用的是狗拉雪橇;而斯科特一行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斯科特一行人在抵达南极后,才意识到他们为此行要付出的代价。
在返程中,斯科特和他的两名队友在距大本营只有275公里的地方倒下了,而另外两名队友也在此前“先行一步”了。
然而,《纽约时报》登载的有关所罗门研究结果的文章引发了读者的来信,该报后来发表了其中几封。信中指出,阿蒙森和他的队友面临的是同样寒冷的天气,他们成功的原因只不过是准备更加充分,因而成为登上南极大陆的第一人。
他们此次 去南极极点被称为"伟大的悲剧"他们的精神很伟大他们充分表现出一名敢于为人类献身的英雄的精神与对事业的执著和伟大的集体主义.
临终遗书
斯科特给妻子凯瑟琳的最后一封信分几天写成,记录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这位探险家在信的开头写道,他和队友“身体很好,充满活力”。随后,他告诉妻子,“亲爱的,这里只有零下70多华氏度,极其寒冷。我几乎无法写字。除了避寒的帐篷,我们一无所有……你知道我很爱你,但是现在最糟糕的是我无法再看见你——这不可避免,我只能面对”。
随着处境恶化,斯科特更加绝望,他在信中劝妻子改嫁:“如果有合适的男人和你共同面对困难,你应该走出悲伤,开始新的生活”。
但是,他也告诉妻子,面对死亡,他没有任何遗憾和后悔,“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斯科特非常挂念当时仅3岁的儿子彼得,他写道:“可能我无法成为一个好丈夫,但我将是你们美好的回忆。当然,不要为我的死亡感到羞耻,我觉得我们的孩子会有一个好的出身,他会感到自豪。”他还嘱咐妻子要培养彼得,让他热爱自然,喜欢户外活动。
慷慨捐赠
这封遗书写于1912年3月,收信人是“我的遗孀”。1913年,人们在斯科特遗体旁发现了它。
斯科特的祖母达斯拉·斯科特说,遗书表明斯科特身处绝境时仍充满勇气和斗志,“看着这些字迹,你无法相信它们是在遥远的南极,在严寒中写下的。我热泪盈眶”。
这封遗书连同斯科特在探险途中所写的其余300多封信件,已经由斯科特的儿子,已故爵士彼得·斯科特的夫人捐赠给剑桥大学斯科特极地研究所。
研究所所长朱莉安·多德斯韦尔说:“我们非常感激斯科特家族;要不是他们慷慨捐赠,斯科特临终前最心酸的家书很容易就会流落到私人收藏家手中。”
据英国《泰晤士报》11日报道,这些书信将从17日开始首次完整展出,公众可以亲身解读探险家悲壮的心路历程。
参考地址:http://www..com/s?wd=%CB%B9%BF%C6%CC%D8%B5%C4%C8%D5%BC%C7&lm=0&si=&rn=10&ie=gb2312&ct=0&cl=3&f=1&rsp=1————斯科特的日记
㈩ 视死如归的斯科特的故事
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和挪威探险家阿蒙森的故事
1910年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到达罗斯岛,在埃文斯角登陆时,阿蒙森的小型南极探险队也来到了罗斯冰障另一侧的鲸湾。
阿蒙森探险队只有5个人,驾着由52条爱斯基摩狗拉的4架雪橇。他们在鲸湾建了营地,每向南一个纬度(110公里)便设一个仓库,存贮了大量的食品和燃料,为了防止迷失方向,他们每隔一段距离就在雪地上插一个标竿。
阿蒙森探险队进入南极腹地之后,遇到了重重困难。有一次,一架雪橇掉进了一条冰缝,费了好大力气才把它拖上来。在离南极点550公里的时候,出现了上坡路,暴风雪又不停,怎么办?阿蒙森决定,把活着的42条狗中的24条体弱的杀掉,由剩下的18条壮犬拖3架雪橇。只带两个月的口粮,向南极极点冲刺。“一定要赶到斯科特之前!”阿蒙森的队员们互相勉励着。1911年12月14日下午3点,阿蒙森探险队到达了南纬90度,站到了南极极点上,5个人的5双手共同抓住一根旗杆,把一面挪威国旗升到了极点上空。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他们唱起了国歌……。
当挪威探险队员在极地庆胜利的时候,斯科特的队伍还在暴风雪中挺进。斯科特是驾西伯利亚矮种马拉雪橇的,这种马适应不了南极的严寒,又都陷入雪中,一匹一匹地死去了,最后只好用人力拉雪橇。暴风雪、冻伤、体力下降,打击一个接一个地向斯科特袭来。1月16日,已经胜利在望了,队员却发现了挪威的旗子,显然,对手走到了他们的前边.这是极为沉重的精神打击,有的队员精神几乎要垮下来了。
“前进!”斯科特吼着。
1月18日,斯科特探险队到达了南极极点,他们在挪威人的帐篷里看到了阿蒙森留下的信.他们把英国国旗插在帐篷旁边,他们成了到达南极极点的亚军。
第二天,精疲力尽的斯科特队踏上归途,他们按照科学探险的惯例,仍然沿途收集各类岩石标本,书写探险日记。他们的口粮不足了,有的队员手指甲冻掉了,狂风咆哮着,两名队员牺牲了。
3月29日,斯科特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的末日已经不远了。这是很遗憾的,但恐怕我已经不能再记日记了"。
8个月后,搜索队找到了他们的帐篷和遗体,人们在斯科特身边发现了18公斤岩石和各种化石标本-他们在死亡将临的时候仍然 没有丢下科学,仍然为人类保留着科学财富!
传奇的探险家
卢阿尔•阿蒙森,是一位伟大的极地探险家。他开辟了从大西洋经北美洲北部海域到太平洋的航道,是唯一沿北冰洋整个海岸线航行的环球航海家,也是到达南极极点的第一人,还是乘飞艇从欧洲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起飞穿过北极极点到达北美洲阿拉斯加的首创者,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阿蒙森于1872年出生在挪威,他在中学时代阅读了很多航海探险的书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有关海洋航行的感性知识。少年时期的阿蒙森就立下了向前辈学习、做个极地探险家的远大志向。
1893年,阿蒙森为了获得实际航海的经验,他毅然从大学里跑了出来,到一艘捕海豹的船上去当水手。他以惊人的毅力,迅速地适应环境,掌握了水手的全部工作要领,不久又在另一艘猎船上当了大副,驾船技术提高很快。1896年秋,阿蒙森终于通过考试取得领航员的资格。并且当上了“比利基卡”号探险船的领航员。这艘船到南极洲去了两年,由于遇到浮冰,考察任务无法完成,但却使阿蒙森卓越的航海技能和指挥才能得到了很好地发挥,返航时他被任命为代 理船长和考察团团长。
从南极探险回来后,阿蒙森开始准备寻找北冰洋的西北航路,进行地磁考察的科学探险活动,并且专程到德国学习了半年有关地磁观测和分析的方法,回国后借钱买了一艘不大的旧船,取名“约阿”号,找了6位志同道合的水手,于1903年6月16日开始了他在北冰洋寻找西北航道的探险。当年9月9日,约阿号行驶到威廉岛东南一带,这时北冰洋漫长而寒冷的极夜已经开始,阿蒙森找到一个平静的海湾后抛锚过冬。
地处北极圈内的威廉岛,从10月下旬起到来年2月下旬,冬夜长达100多天,在这里越冬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严寒和暗无天日,使意志薄弱者望而却步。阿蒙森一行好不容易熬过漫长的冬天,只是老天爷不作美,第二年夏天气温偏低,海面冰块没有融化,考察船无法行动,只好在这里又过了一个冬天,直到1905年8月,大海才开封,白茫茫的冰海,渐渐露出蓝色的容颜,“约阿”号继续向西航行,把加拿大北部的北极群岛抛到一边。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气温下降,海面的浮冰不断增多,阿蒙森一行无可奈何地在加拿大西北海岸度过第三个冬天。当1906年的夏天到来时,他顺利地穿过白令海峡,终于从北冰洋航行到了太平洋。开辟出一条从大西洋经北美洲北部沿海到太平洋的航道,这是无数探险家梦寐以求的事业,他们为之奋斗了400多年,最后才由阿蒙森得以完成。
阿蒙森回到挪威后,开始筹备新的探险活动——向北极极点进军,打算在1909年的秋季出发,就在这年4月6日,美国海军上将罗伯特•皮尔里已经捷足先登,第一个到达北极。阿蒙森得到这个消息后,只好放弃了原来的计划,决定向南极挺进。
1911年1月14日,阿蒙森乘坐“弗拉姆”号捕鲸船来到了南极鲸湾,在岸上建立了考察基地,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过去探险家们收集的资料,仔细地研究了这一地区的情况,确定了进军南极的路线,计算了全程的各段路程,并在南纬80°~85°的每一纬度上设立了一系列粮食站、燃料补给站和在雪原上很容易识别的路标。一切准备就绪后,阿蒙森选了4个同伴,乘坐42条爱斯基摩犬拉的雪撬,于1911年10月20日沿着西经162°经线开始向南极极点冲刺。到了11月1日,阿蒙森的竞争对手英国极地探险家斯科特也沿着另一条路线向极点推进,一场争夺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战斗拉开了序幕。
阿蒙森行进到距离南极极点还有550千米的时候,决定只留下18只狗,杀死其他的狗。用这些狗肉来喂其余的狗,并将一部分肉食储藏起来,轻装前进。1911年12月14日。他们终于到达南极极点,并搭起帐蓬,竖起挪威国旗,探险队员合影留念。逗留三天三夜后,便向北返回,1912年1月25日,安然无恙地返回捕鲸船停泊点。往返行程共计2800千米,整个探险活动均按阿蒙森事前安排的期限完成,100多天后,他们回到了欧洲。英国人斯科特到达南极的时间是1912年1月18日,比阿蒙森晚到一个多月。
阿蒙森从南极回来后,并没有陶醉在摘取王冠上明珠的胜利中,他很早就提出利用空中交通工具对北极进行考察,并作了多次的尝试。1926年5月,阿蒙森和美国人埃尔思沃思、意大利人诺彼勒,乘坐“挪威”号飞艇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起飞,经过北极极点到达美国的阿拉斯加,全程共4000千米,这是人类首次穿越北极的飞行,过去传说在北极点与阿拉斯加之间,存在一块广阔的陆地,这次飞行证实上述传说是错误的。
1928年5月23日,诺彼勒驾驶“意大利”号飞艇到北极点考察,返航时飞艇失事,有9人掉在冰上,6个人下落不明,阿蒙森得知这一消息后,于6月18日乘坐飞机前往救援,6月20日,人们收到这架飞机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后来一直杳无音讯。阿蒙森这位伟大的探险家和5名机组人员永远长眠在北冰洋寒冷的水晶宫里。
卢阿尔•阿蒙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著作《南极》、《极地飞行记》、《作为一个探险家的我的生平》也是留给人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敢于向自然挑战,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作者简介:刘香润,中师讲师,毕业于湖北教育学院,现在湖北省监利师范学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