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给我一个笑死人的笑话。有重赏!!!!!!!!

没见过 妈妈:“瞧你这手,多脏呀!你什么时侯看到过我的手像你这样脏?” 女儿:“没有,妈妈。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你像我这么大的时侯。”

牛会抽烟吗 两个农家的孩子在聊天,一个突然问:“你家的牛会抽烟吗?” “你疯啦?牛怎么会抽烟?” “哦,那么,也许是你家的牛棚着火了。”

做事 母亲说:“今天能完成的事,不要留到明天。” 儿子道:“好吧,把刚才的蛋糕给我,我今天都吃光了吧。”

省钱了 “爸爸,你可以省钱了!” “省什么钱?孩子。” “今年你不用再花钱给我买课本了,我已经留级了。”

少一次 父亲在游戏厅门前看到儿子,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知道学习,光会打游戏,我十回有九回都在这儿看见你!” 儿子说:“我还比您少一次哪!”

启示 “妈妈,人真的是由猴子变的吗?” “是的。” “哦,怪不得猴子越来越少了。”

失误 父亲责备儿子:“邻居张家很不高兴,因为你一拳打坏了他儿子的眼睛。你说那是出于意外,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儿子说:“我本来想打中他的鼻子。”

为什么 孩子:“爸爸,这冒烟的是什么?” 爸爸:“记住,冒烟是烟囱。” 孩子:“噢,知道啦!那爸爸的鼻子为什么不叫‘烟囱’呢?”

问路 走路人问一个小孩子道:“小弟弟请问你:这两条路,通什么地方?” 孩子道:“东边一条,可以通我的家。西边的一条,却不通我的家……

孝子 子:“如果我考全班第一名,你会怎样?” 父:“那我真要高兴死了!” 子:“爸爸,不要担心,我不会让你死的!”

坐吃山空 吃饭时,小儿子老是不肯坐下。妈妈奇怪地问;“你今天怎么啦,干嘛站着吃饭?” 儿子:“今天上语文课,老师说‘坐吃山空……’”

足球热 父亲:“咦,叫你买只热水袋,怎么买了只足球?” 儿子:“足球比热水袋好,省得灌水麻烦。” 父亲:“可足球不能取暖。” 儿子:“怎么不能?你不见报纸上讲,今年全世界将出现‘足球热’吗?”

猪的儿子 父亲:“你这么笨,真是个小猪猡!你知道小猪猡是什么吗?” 儿子:“知道,它是猪的儿子。”

再出一道 妈妈:“你算算这道题得数是几?” 儿子:“5”。妈妈:“真聪明,这么快就算出来了。给你五分钱去买 冰棍。” 儿子:“妈妈,你再出一道得数是100的题吧!”

吃药 妈妈:“你干吗一个劲儿翻跟头?” 儿子:“我刚喝完药啊。我喝之前忘了把瓶里的药水摇匀……

修雨靴 一场大雨过后,小灵拖着爸爸的一双大雨靴玩水。雨靴破了个洞,进水了。 小灵想:这好办,只要再开个洞,让水流出去就行了。于是,他用剪 刀在靴底又开了一个洞。可是雨靴里的水越积越多。 小灵叹气了:“到底要开几个洞,水才能出去呢?”

适得其反 这次算术考试得了多少分?” “三分。” 话音刚落,“啪!啪!啪!”小明的屁股上挨了爸爸的三鞋底子。 “下次再考,得多少分?” “下次我一分也不要了。”

伞状蘑菇 儿子:“爸爸,蘑菇是长在潮湿的地方吗?” 爸爸:“是啊,长在爱下雨的地方。” 儿子:“噢,怪不得蘑菇要长成伞的形状!”

造句 老师:“请用‘凡是……就’造句。”
学生:“凡是不会的问题,老师就不应该提问我”

② 蒙古人的爱好

风俗习惯

一、服饰
蒙古族男女衣着款式相似,都穿长袍,长袍右开襟,不开权,袖长而窄,高领,袍子的袖 口、领子、袍边都缝有图饰。由于季节的不同,袍子的选料也不一样,天气暖和时,王公贵族 喜欢用绸缎等上等衣料缝制长袍,穷人们则穿粗布缝制的袍子;寒冷季节用羊皮制作长 袍,也用羊毛、驼绒制作棉袍。另外,男人们也有穿光板皮衣裤的。讲究的男子穿长袍时都 扎腰带,并且在腰带右侧佩挂一把别致的蒙古小刀,腰带左侧挂烟荷包及打火用具,显得 英健而晓勇。蒙古族妇女的袍子多为红、绿、蓝等鲜艳的颜色。长袍的领口、袖口、胸襟、下 摆均有搭配刺绣。卫拉特蒙古已婚妇女不束腰带,因此,称已婚妇女为"不束开",即不束腰带的人,她们穿的袍子有"特尔利克",其式样是长袍的前面有襟、腰围有折子;还有一种 "策格德格",其式样是前面开衩,无袖,似同长坎肩。
蒙古族妇女爱好装饰,喜欢留长辫,姑娘时梳两根,也有的梳十几根,都喜欢在发辫上 用绸缎绢做成长穗,也有挂附金圈、银圈、铜片、碧玉、珊瑚的。有钱人非常讲究首饰,佩戴 珠宝、金银制作的耳环和手镯、戒指、项链。
蒙古族无论男女都喜穿马靴。冬季穿毡靴,毡靴像毡袜,底子用皮子缝制。头戴一种 叫"托尔齐克"的圆帽,其式样似同瓜皮帽,尖顶,而且顶上结有朱缨。冬季男子多戴用狐皮 等制成的皮帽和毡礼帽,土尔扈特妇女还戴一种叫"厄登"的金丝毡帽,顶结红绒或红丝长穗。
60年代以来,居住城镇和农区的蒙古族穿民族服装的人已很少,人们大都改穿中山 装、西装等。民族服装只在节日、婚礼时穿。

二、饮食
食品主要为奶制品、牛羊肉、面食。用新鲜牛、羊奶及奶皮子做出的黄油一般都放人经 过加工的牛羊乳制品里贮存;奶疙瘩是牧民们放牧或出远门时用作充饥的干粮。这些奶食 品香甜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是待客的上等食品。蒙古族的饮料主要以奶茶为主,其次有清 茶、马奶子、酸奶和奶酒。牧民是离不开奶茶的,早午餐都喝奶茶,并佐以奶制品、烧饼、炒 面、炒米等,大多数家庭每天只做一顿饭。
蒙古族的肉食主要为绵羊肉,其次是山羊、牛、马及野生动物肉。忌食狗肉和驴肉,不 忌食猪肉,但不喜欢吃。秋季和冬季以食肉为主,一般不宰杀大牲畜,牛、马等只在老了才 宰杀食用。招待远方来的亲朋好友和客人一定要宰羊,做"手抓肉",就是清水煮羊肉,在汤 内放些洋葱、盐。蒙古族用肉食招待客人很讲究,对待尊贵的客人要煮羊背,就是将全羊由 背上第七肋骨至尾部割为一段,四肢肩、肿各一件,带尾入锅,煮熟后放在大盘子里。蒙古 人称这种食法为"马查"。招待妇女的为胸部肉(又叫胸岔骨)。
吃的面食主要是用面粉制作的烤饼和肉汤面条,过年则做油饼,包饺子。还喜欢吃炒 面,就是将炒熟的麦子、青棵、玉米磨成面粉,吃时加些奶茶或奶,和些黄油拌着吃。
过去,牧区的蒙古族饮食比较单调,蔬菜几乎吃不上。近几十年来,由于经济、文化、交 通运输的发展,牧民们也可以吃上蔬菜。住在农区、城镇的蒙古族与其他兄弟民族的饮食 习惯已基本相近。

三、居住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因此,春、夏、秋、冬四季随之搬迁。蒙古族有 一种随时都可拆搭、轻便、保暖、适合于游牧生活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住宅,俗称为"蒙古 包",蒙古包由天窗、包顶、侧壁和门组成。包的骨干用木架做成,包顶用柳条编成的扇形椽 子撑起。包顶蒙古语称为"乌尼",中间有圆型天窗,称为"哈拉其",白天透风亮光,夜间用 专制的方毡覆盖,以防风保暖。包围(侧壁)用皮绳串成的柳条网(蒙古语称之为"特日 木"),"乌尼"和"特日木"结合处用细毛绳系紧,成为全架形。包顶和侧壁都盖上羊毛毡,用 毛绳系住。侧壁门的固定处,捆扎木板门。一般蒙古包高约1丈左右,宽1丈2尺。蒙古包的"特日木"越多,扇形椽子则越长,随之包也越大。这种大包,蒙古族称为"拜拉格尔"。
蒙古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他们喜欢把自己的住屋布置得美观大方。搭包用的毛毡和 包内铺地的毡子都嵌有图案、花纹,显得很雅观。包的内壁挂有带刺绣的绸帘子或毛毯,条 件好的则用挂毯。包内的陈设与布置也比较有规律,门必须朝东开,包的正中对准天窗的 地方置有火炉,炉子周围都铺有毡子;正门的正上端是供奉佛的佛龛,偏中安置重要家具, 如衣柜、木箱以及来客的坐卧处;偏左放有被褥,是主人的卧榻;包的前半部分放物品,靠 门右端放食品厨柜和锅等炊具,左端放马鞍子、缰绳、猎枪等用具。
冬季,不少牧民则搬进冬窝子。新中国成立以前,他们住的冬窝子比较简单,用大石头 堆砌起房子,再抹上泥巴就行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蒙古族牧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冬 季,许多牧民都住进了土坯房或砖房。城镇和农区的蒙古族人都住固定住房。

四、行
蒙古族人民无论放牧、转场、外出,所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骆驼和牛。马是蒙古族 牧民的伙伴,他们爱护马,歌颂马,"马和歌,是蒙古人的两只翅膀,没有骏马,牧人难飞远 方……"。蒙古族牧民训练出来的走马,走得又平又稳,被人们称之为草原上的"卧车"。

五、婚姻家庭
13世纪时,蒙古族就形成了一夫一妻制家庭,富贵人家也有多妻妄的。其婚姻形态, 在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的过程中,曾盛行过男子抢婚,后由聘婚代替了抢婚,但抢婚习俗 尚未消失。元代以后,聘婚已经成为一种婚姻制度。
按照蒙古族民间传统,男女婚姻均由父母包办,一般是在男子未成年时,其父母为之 物色对象,找亲家。物色好了即托一媒人去说亲,如果女方父母有意,那么男方的父亲或长 辈一人及媒人带着酒和哈达、糖果去正式提亲。经过数次登门求亲,女方家长同意这门亲 事后,双方家长开始准备订亲。订亲时,男家要带着活羊、酒、肉等礼品去女家,女家设宴招 待,并邀请亲朋好友,请他们尝酒。自此,男方家要常去女家,特别是女家有困难时要给予 帮助。
婚礼前要举行送聘仪式,聘礼,旧时大都是牛、羊、马等牲畜。60年代后,以姑娘四季衣物、首饰及被褥为主,附加3-5只羊。
正式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家里都十分热闹,各自都要邀请远近亲友以及邻里。届时, 新郎穿着崭新的礼服,在伴郎的陪同下,随着众人组成的迎亲队伍,骑着骏马,带着酒、哈 达等礼品出发。迎亲队伍在临近女方家不远处下马,步行到女方家。一人代表他们向女方 的长辈及父母献哈达,敬酒,随后新郎拜见女方父母亲,并敬酒,献哈达,然后给在座的宾 客一一敬酒。新娘临出门前给自己的父母敬酒辞行。礼毕,新娘、新郎在包外共持一羊肿 骨朝着太阳跪拜。届时活佛喇嘛诵经,祝愿他们平安无事,白头偕老。女方家同意接走新 娘以后,新郎就准备抱起新娘上马,这时,新娘啼哭,抱着母亲不愿离开,最终新娘还是被 "枪"去了。这是原始的抢婚习俗留下的痕迹。新娘离家时,除了新娘的父母外,哥嫂等亲 戚及伴娘若干人也一同前往男方家。到了新郎家,首先新娘拜见公婆,婆婆端一碗鲜奶让 新娘尝一口以示吉利,然后新娘在嫂嫂及伴娘的陪同下进新房。此时,新郎父母办的结婚大宴开始。婚礼一般到第三天才结束。
旧时的习惯,儿子娶妻后另置一蒙古包,位置在父母的蒙古包不远处,家产仍是统一 的,如果另起炉灶,则将家产分开。父母去世,由幼于继承财产,因此,蒙古族人称幼子为 "奥特根",即"守灶的"。由于蒙古族男人在家庭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家庭中男人占 有支配地位,家庭琐事则由主妇料理。妻子早起晚睡,终日操劳,对公婆孝顺,对丈夫贤惠, 对子女慈爱,虽然辛苦,而毫无愠色。

六、丧葬
蒙古族人家里有人去世时,忌讳说"死了",而说"走了"、"升天了"、"成佛了"。其传统丧葬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种形式。
(一)天葬人死后,将尸体用白布裹上置于荒野,任野禽野兽啄食,如果尸体在3天 内被吃掉,则认为是吉祥事;否则,便认为不吉祥,认为死者生前可能有罪过,要请喇嘛念 经,为死者仟悔并求佛开恩,以便使尸体早日被吃悼。为招来野兽,还把酥油、羊油涂在尸 体上。这种古老而原始的葬法,多在贫民间采用,上层富户极少采用。
(二)火葬先堆起一堆柴禾,将死者盘腿坐在柴堆上,并为尸体盖上白布,活佛喇嘛念经以后,点火焚烧,待尸体焚化后,把骨灰放入用黄、蓝、白等颜色制成的布袋里,有些人的骨灰存放于寺庙,表示死者已成佛;有些人的骨灰撒在高山或江河里,表示死者已升天。 这种葬法比较繁琐,旧时的王公贵族在火葬时,其家属为使尸体早些焚化,将十几袋、甚至几十袋装有黄油的牛羊肚子放在干柴上烧。所以这种葬法大多为达官贵人及活佛采用。
(三)土葬入殆时有放棺材和不放棺材的,但都必须在葬前给死者洗身、刮胡子、剪 指甲,然后用白绸布或白布裹身。如果用棺材,就将死者放入底宽而上部窄的棺中;不用棺 材的就在墓穴内铺一层白毡及一条褥子,将尸体放在上面。尸体必须侧卧,女的左侧卧,男 的右侧卧。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受黄教的影响较大,人死后,家属速去寺庙报丧,请喇嘛念经,为死 者祈祷超渡,确定送葬时辰,并且葬后招待念经的喇嘛膳食,富裕人家还给寺庙送银子、牲 畜,贫穷者则给寺庙献哈达。入殆时也要请喇嘛念经。入殓后第七天和第四十九天要为死 者过"布看",意即吃丧,届时要宴请亲属和邻居。讲究的,子女为父母、妻子为丈夫服丧百 天,平辈则49天。服丧期内不穿华丽的衣服,不赴宴喜乐,不理发,夫妻不同床。
现在,蒙古族人普遍实行土葬,天葬已经绝迹。

七、节日
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有麦德尔节、点灯节、塔克勒干节。
(一)春节蒙古族称之为"查干",即"白节"之意。每年的农历元月称为"查干萨日" 即"白月"。蒙古族认为白色是某事物的开端和源泉,自古崇敬白色,把它作为美好和吉祥 的象征。过春节很隆重,从农历12月开始准备食品、衣着和祭祀祖先的供物。除夕,家族 氏辈带领全家人向家里挂的佛像行大礼,焚香点烛,然后祭火神,其方式是向火炉内倒一 碗酒,然后祭祖。接着晚辈给长辈敬酒,长辈则向晚辈祝福。到了晚上,全家人团聚在一起 吃"手抓羊肉"和饺子。还有一种很古老的习惯,吃完牛羊肱骨肉后,将肱骨砸开,全家分吃骨髓 ,以示砸碎了鬼的肱骨,驱邪逐鬼,辞旧迎新。整个晚上家族人喝酒、唱歌通宵不眠。初 一湾晨,全家首先祭祖、祭天。将羊头、胸岔肉、油果子等放在敖包(用石头堆成,中间插杆 上系有哈达)上,献上哈达,向天上洒一碗酒表示祭天,向敖包上洒一碗酒表示祭敖包、祭 祖先。接着由家族中德高望重者致祝词,祝福人们在老天爷的保护下万事如意。祭完敖包 以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祝福,并送手帕、钱等礼物。接着亲朋好友们互相拜年, 即使相距几十里地也要去拜年。
(二)走德尔节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 厚。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寺 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 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跋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
(三)点灯节蒙古族称之为"祖乐",节期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种小规模的宗教 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这一天黄昏时,家家户户在一高坡处立起木 架,架上自制的灯,这种灯的灯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英英草的数量是按每个人的岁数来 确定的,芨芨草头上包有涂上黄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人们将灯点燃后,从左到右转三 圈(如果有喇嘛,则由喇嘛领做),然后洒酒祭天、磕头拜佛,祈求佛爷保佑长寿、平安。在每 个蒙古包内有用面团攒成的小油灯,整个晚上都亮着,象征着世界永远光明,人们长命百 岁。
(四)塔克勒干节蒙古族每年要举行一次大型的以部落为中心的祭敖包活动,时间 在夏季。敖包一般置在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处。祭敖包可能是来源于古代的祭山,它是蒙 古族对自然崇拜的表现。祭敖包时,同一部落的牧民们都骑着马、骆驼,拿上酒肉等来到本 部落敖包所处的山上。届时,人们先献哈达,然后由活佛或大喇嘛领着众人绕着敖包诵经 (此时妇女不能参加),愿老天降福于人间,赐予人们平安无事;如果遇上旱灾,那就祈求老 天下雨,使大地水草丰盛,牲畜兴旺。祭完敖包以后、开始进行赛马、摔跋、射箭等蒙古族传 统的民间娱乐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塔克勒千节的形式也有些变化,用集文化、体 育和商贸活动于一体的"那达慕"代替了祭敖包活动。1978年,又恢复为每年农历六月四 日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举行"那达慕"大会。在"那达慕"会上表演民族歌舞,举行摔 跤、赛马、射箭等传统娱乐活动,同时增加了商业贸易这一新的内容。

蒙古族习俗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蒙古族人民尊重礼仪,习惯成自然,至今仍然如此。一事一物,无不依据其礼为之,敬长慈幼,同胞相见,长幼有序,宾朋有礼,客至如归。当然其礼仪之表达形式,随着时代的前进,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丰富,有所改进,如鞠躬、握手礼、互赠纪念品等等,均在蒙古族中盛行起来。

可以想见,洋溢在蒙古人民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种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下,我们感到的将是那种心地憨厚,热情好客的民族美德。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当第一次出猎调驯猎狗时,先往狗鼻子里灌注狐狸热血,使其与狐狸和狼成为冤家对头。如果是专门猎取狐狸和狼的猎犬,那么就要禁忌猎兔子。否则在追逐狐狸时一旦遇到兔子就会失去主要目标。

一只训练有素的猎狗必须领会以下几点:吹口哨、示意、招手、指点、呼唤等暗示和要求。一只好猎犬不仅能抓住野外奔跑的狐狸,而且能把窜进洞穴的狐狸从洞中咬住尾巴拽出来。

猎狗每日喂一次食。在喂米食的同时,还要适当补充一些兔肉和羊肉等肉食,但须将肉煮熟加盐放晾后才喂。猎狗喂食量要少,掌握一定的标准,切忌喂得太饱。在冬季数九天,为预防狗掌冬裂需用蒜泥涂于狗掌。进入五九天,须将猎狗拴于带汉渍的鞍屉上进行控腹吊膘。

秋末白露时节,开始吊控乘马和猎狗。吊好之后,猎人们选一个叫作“红喜鹊”的能见红色的日子出猎。到达狩猎地点后,先祭祀神玛乃汗,然后才开始打猎。牵猎狗的人一般都牵两只以上猎狗。近十名猎手的狗加起来就有三四十只。他们排列前进在宽三五华里的地段,有的人见猎物就撒狗,有的则只作准备先不撒狗,等到节骨眼上才撒狗。每只猎狗平均一天能抓到二三只狐狸。用猎狗打猎不以猎狗所抓到猎物之多少进行分配,仍按传统习俗凡参加者都能分到一份猎获物。

③ 日本人平均身高是多少

日本人平均身高1.707米。

世界男性平均身高排名中,韩国排第18位,平均身高1.74米;日本第29位,平均身高1.707米;中国男性排名第32位,1.697米(此为2000年统计数据,日韩均为2010年统计)。

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吴正宪2014年3月6日列举上述数据并呼吁,尽快建立针对校园学生意外伤害的安全保护法规,激发学校让孩子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确保学生增强体质。

(3)日木世界杯扩展阅读

不过二战之后短短几十年时间内,日本人的身高却有了很大的提高,英国的帝国理工学院有一项研究报告做的就是人体身高,该报告指出,1914年至2014年,日本男性身高增长14.65厘米,西方学者甚至说日本人身高的增加是体质发展的奇迹。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日本便得到了美国的扶持,日本经济腾飞的同时,其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供高,当时日本有一个口号就是:“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战后日本稻米的不足,让他们想法通过进口牛奶和面包来代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进其身高增加的原因之一。

另外,从1964年日本举办奥运会之后,日本开始对体育事业高度重视,国民的体育热情空前高涨,政府带动、民间自发组织让日本各种体育活动风行一时,全民体育锻炼与体质提升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④ 所有的乐器有哪些

乐器有如下种类:

1、吹奏乐器:吹奏乐器多是由带孔的管子组成,且多为竹制的。因为吹奏乐器发音原理的不同,所以吹奏乐器种类繁多、音色也丰富多彩。

常见的有:笛、笙、排笙、巴乌、葫芦丝、芦笙、管子、埙、唢呐、箫等。

2、弹拨乐器:弹拨乐器属于弦乐器,且多为用手指或拨子拨弦,或者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

如:琵琶、扬琴、筝、七弦琴(古琴)、冬不拉、热瓦普、阮、柳琴、三弦、月琴、弹布尔等。

3、打击乐器:打击乐器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流传千年,一般都是通过敲打乐器本身发出声音。

如:堂鼓(大鼓)、缸鼓、铜鼓、碰铃、定音缸鼓、大锣、小锣、小鼓、排鼓、达卜(手鼓)、大钹等

4、拉弦乐器:拉弦乐器是用安装在细竹弓子上的马尾摩擦琴弦,使之震动发音的乐器。我国拉弦乐器种类繁多,,其音色柔和,擅长演奏歌唱性旋律。

如:板胡、二胡、马头琴、革胡、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等。

拓展资料

1.乐器,英文:musical instruments,泛指可以用各种方法奏出音色音律的器物。一般分为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能够发出乐音,并能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

2.人类通过演奏乐器,借以表达、交流思想感情。对乐器的界定,音乐界和乐器学界有不同看法。

3.音乐界认为,用于音乐的发声器具才是乐器;

4.乐器学界则通常将许多非音乐领域中的发声器,如古代战争中的鸣金击鼓、宗教中的祈祷诵经、婚丧中的礼仪信号、商贩招揽的信号器等,也视为乐器,甚至将一些生产劳动用具和日常生活器皿,如:弓、锯、杵、缶、杯、碟、盅、碗等等,在进行演奏时,都冠以乐字,称其为乐弓、乐锯、乐杯、乐杵等。

拓展链接网络——乐器

⑤ 日木保温杯丅HERMOS这个牌子,里面是不锈钢胆,能喝茶吗

不锈钢胆的杯子是能喝茶的,但是,不太适合喝茶,是因为不锈刚内胆容易挂茶垢,更不容易清洗,沏茶的味道也比较差。

⑥ 2019世界杯日本对中国的比赛是谁在解说

世界杯困体赛2019v年日木中国半决赛几奌开始比赛

⑦ 常见乐器有哪些

1、钢琴(意大利语:pianoforte)是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有“乐器之王”的美称。由88个琴键(52个白键,36个黑键)和金属弦音板组成。意大利人巴托罗密欧·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hristofori,1655-1731)在1709年发明了钢琴。

2、吉他(意大利语:Chitarra),又译为结他或六弦琴。是一种弹拨乐器,通常有六条弦,形状与提琴相似。

吉他在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蓝调、民歌、佛朗明哥中,常被视为主要乐器。而在古典音乐的领域里,吉他常以独奏或二重奏的型式演出;当然,在室内乐和管弦乐中,吉他亦扮演着相当程度的陪衬角色。

3、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4、小提琴(意大利文:Il violino)是一种弦乐器。总共有四根弦。靠弦和弓摩擦发出声音。小提琴琴身(共鸣箱)长约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而成。

面板常用云杉制作,质地较软;背板和侧板用枫木,红木,质地较硬。琴头、琴颈用整条枫木,指板用乌木。

5、长笛是现代管弦乐和室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外型是一根开有数个音孔的圆柱型长管。早期的长笛是乌木或者椰木制,现代多使用金属的材质,比如比较低级的黄铜、白铜,普通的镍银合金到专业型的银合金,9K、14K、18K、20K、24K金和铂金长笛等。

⑧ 世界三大轮胎品牌是

第一:法国米其林 第二:日本普利斯通 第三:美国固特异 第四:德国大陆 第五:意大利倍耐力 第六:日本住友 第七:日本横滨 第八:美国库珀 第九:韩国韩泰 第十:日本东洋 第十一:韩国锦湖轮胎 第十二:佳通轮胎 第十三:莫斯科Sibur-RusskieShiny 第十四:中国三角集团

按运动性:
第一:倍耐力 第二:固特异 第三:横滨 第四:普利司通 第五:米其林 第六:德国马牌
舒适静音性:
第一:马牌 第二:米其林 第三:横滨 第四:普利司通 第五:固特异 第六:倍耐力

按耐磨性:
第一:普利司通 第二:倍耐力 第三:横滨 第四:米其林 第五:德国马牌 第六:固特异

按价格(由高至低):
第一:米其林 并列第一:固特异 第三:倍耐力 第四:德国马牌 第五:普利司通 第六:邓禄普

按安全系数:
第一:倍耐力 第二:固特异 第三:横滨 第四:普利司通 第五:米其林 第六:德国马牌

⑨ 从古到今的 蒙古人在商业中的忌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来蒙古包作客,不但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还会感受一些从未接触,从不知道的民族文化。当然,在进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须要了解他们的一些习俗和禁忌,否则,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随意行事,不但会闹笑话,而且会令蒙古族同胞不高兴。 首先到蒙古族家里做客忌讳进屋时把衣襟掖在腰带里,挽着袖子,也不可手提马鞭子进屋。不论客、主,都要让长辈和老人先进屋。 进屋后,忌讳乱坐位置。来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让客人上边坐,而客人请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总是长辈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做西边,女人做东边。 有客人在场忌讳对孩子发脾气,更不能打骂孩子。长辈和老年人讲话忌讳打岔、揭短。有疑问或需要说明情况,待人家讲完后再问。 假如你来蒙古包作客,主人会立刻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接着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当主人请你品尝时不要拒绝,否则要伤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遗憾。蒙古人不怕不别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兴。接受主人的茶饭后,忌讳一点也不吃;忌讳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着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讳随便撒倒奶子;遇到别人端奶走过时,不能视而不见,必须尝一尝再走。 喝茶的忌讳:敬茶时忌讳满杯;忌讳用左手倒茶;忌讳从门里向外倒茶水;吃饭喝茶时忌讳长吁短叹。 食用红食禁忌:在品尝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时,忌讳衣冠不整,除无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弹洒德吉;啃骨头时忌讳残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时,忌讳咬着吃,应该用刀或用手撕着吃;食用完的骨头,忌讳用相互敲击;平时的肉食品中,忌讳食用牛胆囊和狐狸肉,狗肉、猫肉。 吃饭禁忌:忌讳给客人食用无盐的茶饭;吃热饭时忌讳用嘴吹气;忌讳倒撒食物;饭后忌讳伸懒腰。 相对与待客来说,主人家平时做准备工作的时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时忌讳断骨,应该断开关节;忌讳在放肉食品时倒放头尾;往锅里下米时忌讳用袋子倒;捣碎茶叶时忌数数;烙饼和油炸食品时忌讳大声喊叫,说不吉利的语言等。 总之,到牧区作客,必须注意这些细小的日常礼节上的禁忌,这是不仅是对蒙古族人民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我们心情愉快的一个保证,当然,若是你对这些禁忌一无所知而冒犯了蒙古族同胞的情况下,真诚地道歉,他们也是可以原谅你的,不知者不怪罪吗。